说起来,我做这肉饼也有十几年了,从一开始在后厨跟着师傅学,到现在自己琢磨着各种细节,这东西看着简单,其实门道不少。今天就把压箱底的经验掏出来,跟大伙儿聊聊怎么在家也做出不输饭店的肉饼。
先说面,很多人觉得面团嘛,不就是面加水。不对。要做这个饼,面团得软,但又不能软得没骨头。中筋面粉就行,别用高筋的,不然烙出来太有嚼劲,不像肉饼了。三百克面粉,配一百八十毫升的温水,这个比例差不多。水温别太烫,手摸着不凉就行,大概三十五到四十度的样子。和面的时候,记得先在面里加两克盐,再打个鸡蛋进去。我记得刚开始学的时候,总觉得面里加鸡蛋有点怪,后来才明白,加了鸡蛋的面,烙出来颜色更金黄,而且有股子麦香之外的醇厚。揉面没啥大技巧,揉到盆光、手光、面光,也就是俗称的“三光”,盖上块湿布,让它在旁边自己待半小时,这叫醒面,很重要的一步,能让面团更柔软,后面擀皮子才不费劲。
面醒着的时候,正好来对付肉馅。这是决定肉饼灵魂的一步,千万不能懒。我最烦的就是用绞肉机,那东西出来的肉馅是死的,没有灵魂,吃起来就是一团烂泥。一定要自己动手剁。猪前腿肉,肥瘦三七开的最合适,纯瘦的肉太柴,纯肥的又腻得慌。把肉先切片,再切丝,最后再下力气剁成绿豆大小的颗粒感,这才能保证你吃的时候,能感觉到肉粒在嘴里爆开的快感。姜末多来点,去腥提鲜。然后是调味,生抽、老抽、白胡椒粉、五香粉,按给的量放就行,但有个关键,叫“打水”。五十毫升清水,分三次加进去,每次都得顺着一个方向死命搅,搅到肉馅把水全吃进去,变得黏糊糊、亮晶晶的,这叫上劲。搅上劲儿什么感觉?就跟你搅水泥似的,得让它抱团,有黏性。这个步骤能让肉馅鲜嫩多汁,是肉饼爆汁的秘密。所有调料和水都搅匀了,最后再放大葱末和三十毫升的花生油。记住这个顺序,油是最后放的,为的是把刚才辛辛苦苦打进去的水分全部锁在肉馅里,顺序错了,神仙也救不了。
面醒好了,馅也调好了,就可以开始包了。把面团分成两份,先取一份擀开,别擀太大,直径二十厘米左右。然后把一半的肉馅铺上去,四周留出大概两厘米的空边,别铺满了。接着就像包大号饺子一样对折,把边捏紧,千万要捏紧,不然烙的时候准得漏汤。捏好之后,再用擀面杖轻轻地、均匀地擀,擀成一个直径二十五厘米左右的大圆饼。这步得有点耐心,本来以为轻轻一擀就行,结果没想到很容易用力不均把皮擀破,多练两次就好了。表面刷层薄油,防止它干掉。
烙饼这事儿,急不得。最好用厚底的铸铁平底锅,这锅储热好,温度均匀,烙出来的饼上色才漂亮。锅烧到足够热,大概一百八十度,怎么判断呢?滴一滴水进去,水珠能滚来滚去而不是立马蒸发,就差不多了。刷上油,把饼放进去,中大火先烙两分钟,看到饼的边缘微微鼓起小泡,底面有点焦黄,就翻面。另一面也同样烙两分钟。然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沿着饼边淋进去大概十毫升清水,盖上锅盖转中小火焖个三分钟。点水那一下是关键,“呲啦”一声,水汽上来,就是半煎半烙半蒸,饼里的肉馅才能熟透还多汁。等锅里的水汽声差不多没了,就可以开盖转中火,把两面都再烙一分钟,收干多余水分,让饼皮变得嘎嘣脆。
当然,不是家家都有铸铁锅。用普通的不粘锅也行,就是火候要更小心,焖的时候水量少一点点。要是用电饼铛,那就更省事了,上下盘预热好,把饼放进去,只开下盘加热,两面各烙两分钟,都不用加水,直接盖上盖子靠压力焖熟,六七分钟就搞定。我那个做设计的朋友,他家就是电饼铛,他说做出来也挺好,就是皮没有铸铁锅烙的那么酥。
做饭总有失手的时候,要是饼烙出来颜色不均匀,那就是锅没烧匀,下次预热久一点。要是馅儿出水太多,那就是你打水打多了,或者忘了最后用油锁水,只能多烙一会补救了。最怕的是粘锅,那基本就是锅不够热油不够多,一旦粘了,赶紧关火等锅凉下来再铲,别硬来。至于味道,要是觉得咸了,就配点黄瓜条。要是觉得有点腥,那就赶紧捣个蒜泥醋汁,蘸着吃准没错。
最后出锅的饼,放在案板上稍微晾两分钟再切,让里面的蒸汽散一散,不然一刀下去,热气带着肉汁全跑了,那可是精华。切成六块或八块,摆成一圈,中间放一小碟蒜醋汁,那叫一个香。外皮酥得掉渣,内馅肉香混合着葱香,咬一口汁水直流,这才是家常便饭里最实在的幸福感。
上一篇:冬季学生们的早餐推荐-芹菜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