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洁净如新,印度巷间尘土飞扬
在美国游客眼中,日本街头的整洁几乎成为了“教科书”级别的标杆。联合国人居署的数据显示,东京的垃圾回收率稳稳地超过了80%。游客们常常感叹,走遍东京的大街小巷,鞋底都不沾灰尘。那么,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得从小抓起。从小学一年级起,孩子们就会轮流打扫教室、擦窗户,这样的习惯培养让成人也自觉地把公共区域打扫得如家里客厅一样干净。同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严格,塑料瓶必须单独放袋里,若有人违反规定,不仅会被罚款,还会受到邻居的白眼。 在2024年全球城市清洁指数中,东京再次进入前三名,凭借的是全民参与的执行力。日本年降水量较大,雨水一冲,街道显得特别干净。加上68%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清新,浮尘自然减少。游客常常指出,尽管东京银座人山人海,地面却毫无灰尘;新宿站高峰时段车流密集,街角也干净整洁。这种整洁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是日本人自律的文化。日本人非常讲究“不添麻烦”,甚至丢个烟蒂都会觉得对不起别人。 与此相反,印度的街道则充满了“脏乱”的感觉,成为许多美国游客的吐槽对象。德里垃圾处理率不到50%,世界银行的报告清楚指出,城市的垃圾堆积如山,街上牛群四处游荡,粪便随处可见。游客们表示,走进孟买的市场,空气中混合着咖喱味和污水味;贫民窟附近的排水沟总是堵塞,季风过后,水洼里漂浮着塑料袋和果皮。 印度面临着极高的人口密度,德里的规模是东京的几倍,基础设施也未能跟上步伐。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老旧下水道仍存在渗漏现象,拾荒者在垃圾堆里翻找,使得废弃物四处扩散。而印度的宗教文化中,牛是神圣的,没人敢去管它们在街头乱走乱踩。2024年,恒河的污染指数依然居高不下,水质不适宜洗澡,岸边洗衣的布条与落叶一同漂流。 印度的“脏乱”并非天生,而是由于独立后,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管理相对滞后,财政紧张,民生优先,环境治理常常被忽视。然而,印度人民也在努力改变。自2014年推出的“Swachh Bharat”运动以来,至2025年,印度已经建设了12亿个厕所,超过8万个垃圾处理点,德里的清洁队伍也逐渐增多。虽然道路还很漫长,但相较于单纯抱怨,实际行动已经在逐步推进。 中国街头车水马龙,繁华街巷生机勃勃 对于美国游客来说,中国的街道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一种“车水马龙”的感觉。上海的外滩夜景,车灯连成一条条光带;深圳南山的科技园区即使是凌晨也灯火通明,外卖小哥骑着摩托车穿梭不停。移动支付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游客们甚至觉得这种便捷连美国都无法比拟。 北京的大街上,公交车、私家车和共享单车混合在一起,广州的夜市繁华亮丽,商铺常常营业到深夜。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从自行车社会转型为汽车社会。早在1896年,当李鸿章访问美国时,马车在美国街头已是常见,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街道还只有步道。如今,上海的垃圾回收率已经快速提升,紧随东京的步伐。 游客们总是对比纽约,称中国街头不仅热闹,而且更有秩序感。即使是高峰时段的地铁也井然有序,喇叭声不再刺耳。在重庆,缆车穿梭于高楼间,夜晚的城市灯光闪烁迷人,游客们纷纷拍摄视频称赞这座城市的活力。中国的街头不仅热闹,更是经济腾飞的缩影。基础设施不断升级,2024年到访中国的美国游客数量创下新纪录,许多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变化,从“落后”转变为“惊喜”。 这种“车水马龙”的景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它代表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成果。从自行车时代到高铁时代,街头的变化速度简直像坐上了火箭。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上海的清洁指数已跻身全球前十,垃圾回收率超过70%,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美国游客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纷纷转发讨论,印度的清洁队在街头忙碌,东京街道如镜,上海的车流夜景美不胜收。这些反馈提醒我们,街道不仅仅是城市的面貌,它是城市脉搏的体现,跳得有节奏才是真正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