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联会副会长孔令成的讲述——薪火相传四十载,沪港同心谱新篇。
站在上海海联会成立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岁月长河里,无数动人故事如波涛般翻涌不息。作为在香港出生并成长的“上海二代”,自幼年起,我便浸润在港沪社群中对上海的深厚情怀里,这份情谊,跨越山海,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之中,成为最温暖的底色。
改革开放初期,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机遇与挑战并存。我的父辈们以炽热的爱国、爱港情怀,积极投身上海海联会的发起创建工作。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到对内地,特别是上海的资金援助与公益捐赠中,成为当时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父亲担任第三任沪港经济协会会长期间,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持续探索协会工作新领域、新方向。多年来,他精心策划并组织沪港两地工商、科技、金融、文体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及专业培训专案,搭建起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坚实桥梁。
作为海联会二代成员,我亲历沪港交流,感受着两地合作交流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依托海联会的社群影响力与政协的参政议政平台,我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至香港社会各界。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局,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我将爱国爱港、深耕沪港合作的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在推动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促进科创资源共用、文化交融互鉴等方面,秉持务实创新的态度,不断探索沪港合作新路径,让沪港合作桥梁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从上海海联会普通理事到常务理事,再到副会长,我在海联会的成长历程中,始终铭记父辈教导,上海情怀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我们积极投身上海改革开放事业,在金融领域全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托沪港协会等社团,在沪港专业交流、吸引外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诸如“建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推进虹桥‘中国实物互联网’建设”“打造高水准人才高地”“高水准对外开放引领上海新一轮发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等,都为上海发展贡献了力量,助力上海在新时代不断迈向新辉煌。
作为港澳委员,我始终以海联会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长期在香港生活工作积累的国际视野与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为海联会发展与上海及内地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一方面,积极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枢纽的优势,将全球前沿的产业趋势、创新理念与合作机遇引入海联会的交流合作体系,助力海联会拓展国际交流维度,推动其从“沪港合作桥梁”向“链接全球、服务内地”的多功能平台升级。另一方面,结合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及内地各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积极参与对接国际优质资本、技术团队与高端人才资源,为上海及内地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吸引国际专案“引进来”落地发展搭建双向通道,让海联会的平台价值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进一步凸显。
作为海联会发展的见证人,面向未来,传承与创新是我们的使命。一方面,我们需将父辈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薪火相传,赋予新一代青年以宝贵的精神遗产。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为沪港合作注入创新元素。当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为沪港合作开辟了广阔天地。我们可以搭建沪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举办科创大赛、专案对接会。深化两地教育文化交流,继续推动香港學生赴上海实习实训及研学考察活动取得更多实效。联动沪港资源,推动更多香港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上海及内地公益事业。这些举措将使沪港合作成果惠及更广泛民众,共筑两地人民心连心、命运与共的美好未来。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前行。上海海联会承载著历史的厚重,也肩负著未来的希望。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携手同行,续写沪港合作新篇章,为沪港两地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 蔡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