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饮食,奢华几乎是唯一能形容的词。无论是什么山珍海味,皇帝几乎都吃过,只要是能见到的动物,都能成为他餐桌上的一部分。为了配得上皇帝的饮食,准备食材的过程往往是极其繁复,数量上可能达到成千上万种。而如果某道菜皇帝觉得不好吃,它就会被毫不犹豫地丢掉。
这种浪费在乾隆时期尤为显著。但同样有一个极端与之相对的皇帝——道光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节俭的程度让人咋舌。虽然这种行为原本是出于对百姓的体恤和反思,但道光帝的过度节俭并没有受到赞扬,反而成为后人嘲笑的对象。
有一次,皇帝问大臣:“你们早饭吃什么?”大臣回答:“鸡蛋。”道光帝听后勃然大怒,随后后宫开始养起了鸡。
道光帝一向反对铺张浪费。虽然他登基时穿的是最为华丽的服饰,但这件衣服是他唯一的一件华丽衣服,之后他再也没穿过新衣,而是依靠缝补过日子。他的这种节俭也影响到了后宫的妃子们。妃嫔们的穿着,也必须跟随皇帝的节俭风格。如果某个妃子穿得珠光宝气,皇帝会毫不客气地训斥她。
不仅是穿着,吃的也是一个问题。皇帝和妃子们的饮食一度非常奢华,但后宫里等级分明,哪怕是是否有肉菜,也是严格区分的。除皇帝和皇后外,其余妃子几乎不可能吃到荤腥,到了用餐时间,她们只能靠吃些简单的烧饼过日。
有一次,在皇后生日的宴会上,按照惯例,皇帝要宴请各位大臣,而宴会上的食物竟是打碎了的卤肉。虽然卤肉并不算珍稀的美味,但作为一国之母的皇后的餐桌,居然只摆上这样的菜肴,实在令人感到不合适。经过皇后多次的婉转表达,道光帝终于意识到问题,决定下令后厨宰杀两头猪,才让宫中的妃嫔们有机会吃到肉菜。
道光帝的日子看似过得高高在上,实则连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不上。他的节俭其实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且这种节俭并未带来社会的改善。为了深入了解民情,皇帝时常在朝堂上询问市场物价。比如,他会问:“鸡蛋的价格是多少?”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都会在早朝时刻赶紧向他汇报价格。为了获得皇帝的欢心,一些官员甚至跑去市场了解价格,甚至在朝堂上大言不惭地报告,鸡蛋的价格是三十两。
尽管有些官员怀疑这个价格的真实性,实际上,皇帝根本未能察觉其中的骗局。即便是宫中的太监也能面不改色地告诉皇帝,鸡蛋的价格确实是三十两。皇帝一直生活在这些谎言中,未曾察觉真相。
道光帝的节俭源自一种“爱民”的思想,他认为自己节俭,便能为百姓树立榜样,甚至拒绝了来自各地的贡品。但他低估了节俭本身的局限性。穿旧衣服、以节俭为荣,确实让朝堂上的大臣们不敢穿得过于奢华,但这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平盛世不是靠节省而来的,而是通过全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道光帝的节俭行为,恰恰是对国家实际需求的忽视,他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治国之道,应该是通过提升社会生产力,推动国家发展,而非单纯通过节俭来节省开支。结果,尽管他努力节省,国家的实际发展依然停滞不前。
一些出自寒门的官员清楚鸡蛋的真实价格,但他们无法与朝中那些腐败的权臣抗衡。那些权臣们不仅没有对皇帝的节俭提出反对,反而顺应皇帝的要求,继续扮演节俭的模范,私下里却过着奢华的生活。
一旦道光帝得知鸡蛋价格虚高,他的内心痛苦不已。有时,他会突然询问官员早饭吃的是什么,官员们知道如果说了实话必定招致惩罚,因此只能谎称自己只吃了鸡蛋和一碗稀粥。当道光帝得知官员吃得起三十两的鸡蛋时,他大怒,认为这些官员不懂节俭的道理。官员忙不迭地解释称,鸡蛋并不是从市场买的,而是自家母鸡下的。道光帝听后,突然豁然开朗,他觉得这下可以省钱了,于是便命令后宫也开始养鸡。
结果,后宫真的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养鸡场,成群的鸡出现在宫中。这一变化让道光帝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养鸡皇帝”。虽然这个称号听起来并不怎么体面,但道光帝却自得其乐。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为宫中节省了大笔费用。
道光帝的做法其实是典型的“堵塞排洪”式的思维。经济的繁荣应该依赖于不断的开拓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节省。他的节俭措施不仅未能抑制腐败,反而让腐败愈演愈烈,最终也丧失了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