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这儿先问一句:提到重阳节,你脑子里是不是先蹦出“登高敬老”四个大字,紧接着就犯嘀咕——“哦对,这天还得吃点啥?”
别慌,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从不含糊,尤其在“吃”和“避忌”上,简直把“讨彩头”玩出了学问。
先唠唠最让人期待的“吃5食”,每一样都藏着老辈的生活智慧,可不是随便填肚子的。
首当其冲必须是重阳糕,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甜糕能比的。
早在汉代就有雏形,那会儿叫“蓬饵”,到了唐代直接升级成多层宝塔样,顶上还得插俩小羊造型,暗合“重阳”的意思,讲究点的还要插面小红旗,小时候总忍不住偷偷拔下来玩。
“糕”通“高”,没法登高的老人孩子吃块糕,也算沾了登高祈福的喜气。
现在的重阳糕花样多了,枣泥的、桂花的、嵌满果干的,松软香甜,配杯热茶刚好解腻。
第二样得说菊花酒,这酒在古代可是“长寿酒”的代名词。
曹丕当年给钟繇送菊花,都得特意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可见这菊花在老辈心里的分量。传统的菊花酒得用黍米和新鲜菊花酿,还得封坛存到明年重阳才开喝,属于“慢工出的好彩头”。
咱普通人没必要这么麻烦,买点杭白菊泡壶米酒,加两颗冰糖,既能应景又有清甜滋味,实在不能喝酒的,泡杯菊花茶也一样沾福气。
秋高气爽,怎能少了螃蟹?
别看现在全国都爱吃,其实这习俗南宋才在江南流行起来,之前内陆地区的人都少见这玩意儿。
老话说“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这会儿的螃蟹蟹黄流油、蟹肉鲜甜,吃的时候蘸点姜醋,一来提鲜二来应时令。
挑螃蟹有个八字诀“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记着这招准能挑到肥美的,吃着都觉得底气足。
北方朋友得认准羊肉面,“羊”和重阳的“阳”同音,吃着就透着吉利。
陕北民歌里都唱“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可见这口暖乎的多招人待见。
秋天的羊肉最是鲜嫩,炖烂了浇在手擀面顶上,撒把香菜,一口下去浑身暖透,既应了“重阳补阳”的说法,又能对付渐凉的天气,实在舒坦。
最后一样给西南的朋友留着,糍粑。
这玩意儿得靠人力把蒸熟的糯米捶得黏糊糊的,“砰砰砰”的捶打声一响起,就知道重阳要到了。
圆滚滚的糍粑蘸点黄豆粉或红糖,甜香软糯,寓意着全家团圆美满。
小时候总等不及放凉就抓着吃,烫得直跺脚也舍不得撒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甜。
讲完吃的,再说说该避开的“5事”,不是封建迷信,多半是老辈传下来的处世智慧。
头一件就是忌送菊花,虽说重阳赏菊是老传统,但菊花自古多用于祭祀,尤其白菊花,送人容易让人误会,显得不懂规矩。
真想送花,选剑兰、康乃馨,既应敬老主题,又透着诚意。
第二件别瞎祝“节日快乐”。重阳节最早带着避邪祈福的意思,不是纯粹欢庆的节日,老辈更爱听“安康”“长寿”这类祝福。
上次我对着大爷说“重阳快乐”,大爷摆摆手说“小伙子懂点事,祝我安康就好”,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尴尬。
第三件忌晚上登高。登高是重阳核心习俗,但寒露过后的晚上又凉又黑,光线不好容易摔跤,我年轻时试过一次夜爬,差点摔个屁墩儿。
老辈说“白日登高迎阳气”,咱赶在上午下午去,既能赏秋景又安全,多舒坦。
第四件可得记牢:忌让长辈下厨。重阳本就是敬老节,要是还让爸妈奶奶围着灶台转,那可就违背节日初衷了。
咱哪怕炒个西红柿炒蛋,抢着把碗洗了,都比空口说“祝您长寿”实在,这才是真懂规矩。
最后一件是忌揪着“回娘家”的老规矩不放。
旧时有些地方说已婚女儿重阳回娘家不吉利,比如滕州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老话,但那都是老黄历了。
现在重阳是老年节,回娘家陪妈唠唠嗑,给爸捶捶背,才是最该做的事,别让老说法扫了兴。
其实说到底,重阳节的这些讲究,从来不是束缚人的条条框框。
“吃5食”是借着时令美味讨福气,“忌5事”是顺着人情世故求安稳,核心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长辈的孝心。
不妨早起买块重阳糕,陪家里老人晒晒太阳,要是能爬个山、赏个菊,那更是把日子过成了老祖宗期盼的模样。
对了,你家重阳节必吃的是哪样?
是北方的羊肉面还是南方的糍粑?评论区聊聊,让我看看各地的重阳味道都有多香~
下一篇:烤水果的甜蜜陷阱要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