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奶茶纷纷卷入9.9元低价大战
贵价网红面包却在悄悄“收割”
年轻人的钱包
15元的蛋挞、98元的吐司……
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
甚至要去找“黄牛”加价才能买到
此外,广州某网红面包店外也排起了长队。 店内的面包几乎没有10元以下的标价,结账时也要排队,多数消费者买上三五个面包总价就超过了百元。
近年来,贵价网红面包店在全国多城迅速扩张, 均价60元以上的新一波高端烘焙品牌快速在一二线城市扩张。上海某日本品牌的日式生吐司更是高达98元/条,在开业时还因限量发售曾被“黄牛”热炒至300元/条。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贵价面包”店的讨论帖又热闹了起来。不少人吐槽,“面包刺客”“不好吃”“不知道贵在哪儿”。
贵价面包虽然引发部分消费者吐槽, 但也有年轻人心甘情愿为其买单,为了吃到一块贵价网红面包,甚至不惜排队抢购。
在社交媒体上,“代买一个面包加价十几元”“排队超5小时只为抢购面包”……但“面包刺客”真的全是消费者在排队吗? 在二手平台上,网红面包“黄牛”排队代购已成产业链,有人出价30—60元不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 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购买“面包刺客”是由于品牌拿捏年轻消费者这种“抢不到才珍贵”的心理,被品牌转化为饥饿营销的利器。
同时,这些网红面包名称,大量采用外语直译或自造词,带来的理解门槛自动提升“高级感”。
比如,有品牌16.9元一片的面包,名字叫“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欧坦得”其实并不神秘,是O-tentic的音译,用来强调传统工艺的正统性,一加上就贵了。还有“巧克力坚果夹心巴布卡面包”,其实就是一款卷着巧克力和坚果的面包,多出的“巴布卡”三个字源自波兰语Babka,是“祖母”的意思,如果直接叫“祖母面包”,档次立刻掉了几分。
不仅如此,法国AOP黄油、日本宇治抹茶、比利时进口酸面团…… 贵价烘焙店通过使用“进口原料”和“手作现烤”的工艺凸显面包的品质,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稀缺性买单。
此外,贵价面包的社交属性也被无限放大。面包不再只是食物,更是社交货币,消费者为拍照分享而购买,为获得一种“圈层认同”而付费。在门店开业后,品牌还会通过限时、限购等策略营造精品稀缺感,吸引消费者主动付费。
B&C联合创始人张曼就曾在公开场合提到,品牌目标群体主要是15—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包括Z世代、新锐白领、精英妈妈等,这些群体注重个人IP和消费品位,对高颜值和社交属性有较高需求。
那么,贵价烘焙店能活多久?美团数据显示,我国烘焙门店平均存活时长32个月,有58%的门店在2年内倒闭,只有24%的烘焙店能活4年以上。
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贵价烘焙店往往位于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商场,每个月租金动辄上百万元。贵价面包店推崇的“手作现烤”模式更是进一步推高人工成本,一家店每月的人工支出可达10万元。
有分析认为,贵价面包的未来,不仅取决于能否平衡成本与品质,更需解决产品创新、消费习惯培育、供应链效率等深层问题。如果无法突破这些桎梏,当前的火热景象,或许只是又一轮“昙花一现”的行业轮回。
中国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领域专家李维华认为,餐饮行业有句行话叫做“餐饮不看前三月”,即在品牌营业初期,门店通常会策划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而顾客也会因为尝鲜的心态前来光顾。这一时期,商家和顾客之间处于一个蜜月期。但是三个月后,他们是否愿意再次光顾形成复购,才是验证商家真正经营实力的时刻。
你会为高价面包买单吗?评论区聊聊~
来源丨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钱江晚报、广州日报等
封面丨摄图网
责编丨白雅琦 付颢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