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点了份号称“现炒”的鱼香肉丝,筷子一挑就觉不对劲,
肉丝弹得发僵,胡萝卜丝粗细跟尺子量过似的,连酸甜口都透着股工业流水线的规整。
后来跟常送这片的外卖小哥老李唠嗑才懂,这哪是现炒,分明是预制菜加热的“组装货”。
如今预制菜市场规模都奔着五千亿去了,外卖渠道占了近四成,不是说预制菜不好,就是花现炒的钱吃料理包,总觉得亏得慌。
先得明确个概念,别把预制菜想复杂了。
按六部委去年的说法,就是工厂提前加工好,加热就能吃的预包装菜肴,但连锁品牌自家中央厨房送的半成品不算在内。
简单说,店家自己腌的肉不算,从第三方进货的冻菜包才是。
老李说,他们圈内有句玩笑:“三公里路程,十分钟到餐,不是预制就是神仙”,这便是第一个关键——看“出餐速度”。
正经现炒,洗切配炒一套下来,就算最简单的青菜也得七八分钟。
要是你点了红烧肉、梅菜扣肉这类费功夫的硬菜,下单不到十分钟就显示“已出餐”,
甚至三公里外的店二十分钟就送到,那大概率是预制菜。
老李见过极端的,有次取餐时店家刚把冷冻包丢进热水,三分钟就捞出来打包,“那菜表面滚烫,中间还带着冰碴子”。
反过来,要是店家打电话说“您点的清蒸鱼得现杀,稍等二十分钟”,那倒可以放宽心。
第二个技巧是“查商家底细”,这是老李选餐的核心逻辑。
打开商家页面先看三样:有没有堂食、地址在哪、给没给后厨照片。
纯外卖店尤其要警惕,那些藏在老旧小区深处、地图都标不清位置的,十有八九靠预制菜走量。
反观商场里的连锁品牌,商场审核严,还能堂食,顾客看得见后厨,不敢太糊弄。
老李自己吃饭从不选“三无店”,无堂食、无后厨图、无明确地址,
“上次进过一家店,餐盒就堆在垃圾桶旁边,再也不敢碰”。
再往细了看菜品本身,藏着不少破绽,这是第三个技巧“观形辨味”。
预制菜是工业化生产,食材切配能精准到毫米,要是鱼香肉丝里的笋丝、
胡萝卜丝全长得一模一样,连弯曲弧度都没差别,那基本是机器切的预制料包。
口感更骗不了人,冷冻过的肉会流失水分,吃着发柴发紧,不像现炒的有汁水;
蔬菜则容易软塌,西兰花、荷兰豆之类的脆菜,端上来蔫得打不起精神,十有八九是复热的。
还有温度,现炒菜整体热得均匀,预制菜常是表面烫嘴,中间温吞。
第四个技巧藏在“评价里”,别光看五星好评,得会扒“蛛丝马迹”。
老李教我重点看带图的中差评,尤其注意关键词:“味道都一样”“口感像速冻”“菜里有塑料包装碎片”。
有次他帮顾客取餐,那家店销量第一,但差评全在说“每家分店的宫保鸡丁味道没差别”,
后来才知道是统一配送的预制包。
另外留意评价里的菜品图片,要是不同人晒的同道菜,连葱花位置都差不多,那标准化程度就高得可疑了。
最后一个技巧最简单,“试着提要求”。
现做的餐食总能灵活调整,你备注“多放辣椒”“少放盐”,店家一般能满足;
可要是回复“标准化制作无法更改”,那大概率是预制菜。
老李说这招百试不爽,有次他帮朋友点麻辣烫,特意备注“丸子煮久点”,店家直接回“都是熟的加热即可”,谜底当场揭晓。
还有些菜单写着“古法秘制”“手工现做”,却连葱姜蒜都不让去,多半是心虚。
其实预制菜本身没啥原罪,工厂标准化生产反而能控制油盐用量,速冻技术还能锁住营养。
咱反感的是被蒙骗,花四十块买二十块的料理包,换谁都不乐意。
现在已有平台开始贴“预制”标签,算是好苗头。
掌握这几个技巧,不是为了彻底避开预制菜,而是能明明白白消费,想吃快捷就选标明的预制菜,想尝烟火气就找能现做的店家。
下次点外卖前,不妨按这几步筛一遍。
要是真吃到可疑的,也别光吐槽,截图留证找平台反馈。
毕竟吃饭这事儿,明白、舒心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