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近来,白酒行业表现的确不太好,往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白酒价格往往一路看涨,今年却一反常态,价格不升反降。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扩大消费者需求?好在不少酒企意识到,白酒需要“跨越代际鸿沟”,即抓住年轻消费群体。
据最新公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分析,“年轻化”将成为国内酒业发展潮流,1985年至1994年出生的普通白领和职场新人成为企业寻找细分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白酒企业积极拥抱年轻消费者、打破固有消费圈层、探索品牌年轻化之路成为当下企业的必修课题。
众所周知,过去撑起白酒市场的,是60后、70后——那代人成长于“无酒不成席”的社交环境,把白酒当“人情润滑剂”“身份象征”,商务宴请要喝、家庭聚会要喝、求人办事更要喝。可如今,消费主力变成了80后、90后、00后,这群在“健康焦虑”里长大的年轻人,对白酒的态度只有两个字:拒绝。
目前,“少喝酒、喝好酒”已成为年轻人共识。过去那种“不喝不给我面子”“大肆拼酒”的情况,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变得越来越少见。这种心态的转变大多是难以扭转的,也会进一步影响白酒的销售量。而且,白酒在年轻人中作为社交货币的重要性也在减弱,传统的酒桌文化正在被解构。
数据不会说谎:有关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白酒行业年轻消费者占比不足15%,且每年以2%的速度下滑。当年轻人集体“用脚投票”,白酒失去的不是一代人的市场,而是未来三十年的根基。业内人士总是说“等年轻人长大就会喝了”,可现实是,年轻人没长大,白酒的“未来”先凉了。
在年轻人的心目中,白酒似乎更多是“父辈的饮品”,代表着传统、保守的文化符号,与他们追求的“个性”“潮流”格格不入。白酒尤其是高度白酒的辛辣、灼热感与他们偏好的清爽、柔和口感形成强烈反差。72%的年轻人表示“无法接受白酒的呛喉感”,“喝了容易上头”也成为他们排斥白酒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年轻消费者喜欢喝什么酒呢?答案是,他们尽多的是喝洋酒、红酒、精酿啤酒等酒品,这些酒品常与他们的“潮流生活方式”绑定,果酒则通过联名IP、高颜值包装成为“社交货币”,而白酒品牌的宣传点缺乏与年轻人的文化共鸣。
而超过五成的年轻人会选择啤酒,其口感清爽,酒精度相对较低,适合在各种社交场合和休闲时刻饮用。此外,精酿啤酒因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酿造工艺,也受到了许多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喜爱。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酒类行业也要与时俱进,在确定企业生存与发展方向时,必须以新的酒品、新的口味,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举措包括推出低度、轻口味、时尚化的产品;创新饮用场景,打破传统酒桌文化;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等形式,与年轻人沟通。一些知名酒已研发新品种和新品牌,吸引年轻人,凭借性价比和情绪价值打动年轻消费者。比如低度白酒、果味白酒、小瓶酒等品类正在尝试破圈。
五粮液就推出了火爆口杯酒,42度的浓香口感绵柔、清爽,50ml的小巧身材方便携带和饮用,还可用于DIY酒饮。古井、舍得、泸州老窖等酒企密集推出26-38度低度新品,掀起行业“降度竞赛”。
还是那句话,别劝给年轻人喝白酒了,给他们一个“好喝”的选择。现在,酒业“黄金十年”的泡沫破了,年轻人不买账了,政策不纵容了,库存压垮了——白酒企业的好日子,真的彻底到头了。下一步,要么转型做年轻人接受的低度健康酒,要么放下“高端身段”做普通消费者喝得起的口粮酒,要么干脆离开酒类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