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文化的天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时代变迁,非遗不仅没有消逝,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续写着新的篇章。
「南湖发布」特别推出「南湖非遗」专栏,让我们携手并进,让古韵今风共舞,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秋水渐凉,南湖碧波微漾,又到了菱角饱满成熟的季节。对于嘉兴人而言,这股清甜软糯的滋味,不仅是时令的馈赠,更是萦绕于舌尖心头的乡愁。而今,这种记忆中的味道被匠心重塑,化作一款独具水乡风情的美味——南湖菱米糕。
作为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南湖菱米糕制作技艺承载着一方风物的灵秀与一代代人的手艺传承。其背后的守护者,传承人方勤萍老师,则以一双巧手和满腔热忱,让这道传统点心在新时代重新“糕糕兴兴”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延续着属于嘉兴的味觉故事。
南湖菱米糕,以米粉与糯米粉为基底,融入了清香的艾草粉,形成一抹柔和的绿色。其中更特别添加了南湖菱研磨而成的菱根粉,赋予糕点独特的地方风味。内馅则选用了芬芳的桂花酱,清甜与米香交织,韵味悠长。
来到位于南湖区斜西街的糕糕兴兴米造局内,方勤萍老师正在耐心地为前来体验非遗米糕制作过程的年轻人指导带教。她长期致力于传统米糕的制作,南湖菱米糕是她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匠心独运的创新之作。
谈及创作初衷,方勤萍表示,嘉兴南湖菱鲜嫩无角、清甜爽口,是本地极具代表性的物产。她希望将这道融合地方特色与现代口感的糕点,打造成一张“可品尝的文化名片”,让更多未曾来到嘉兴的人,也能通过味觉感知南湖文化的魅力。
由于南湖菱属于季节性食材,通常每年九月上市,因此南湖菱米糕的制作与销售周期也集中于这两个多月期间,更显其珍贵与时令特色。
南湖菱米糕的制作,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着极为精细的技艺门槛,每一步都考验着制作者的经验与耐心。
筛
粉
首先将三种粉按特定比例混合,经过初筛剔除粗粒,再经细筛得到细腻均匀的粉料。
填
馅
随后将筛好的粉填入特制模具,于中间挖出小坑,填入桂花酱馅心,再细心抹平表面。
脱
模
将模具表面的余粉刮去,再覆上油纸和铁丝网,将模具倒扣后,脱模成型。
蒸
煮
最后经蒸汽轻蒸五六分钟,一块软糯香甜、带有南湖菱清香的米糕便制作完成。
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冲击下,南湖菱米糕这类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传承断层和工业化竞争的双重挑战。
为了守护这份味道,传承人方勤萍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推广新路径:她们持续参与非遗展览展演,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技艺魅力;开设互动体验课程,吸引青少年亲手制作、了解文化;并借助线上方式扩大传播,打破地域限制,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方勤萍回忆道:“童年时最难忘的,便是外婆亲手做的尺糕——也就是如今‘糕糕兴兴’门店中所售的传统米糕。它以大米和糯米为原料,质朴却温暖,是许多人记忆中的老味道。如今这类传统糕点日渐稀少,那种熟悉的味道也越来越难寻觅。我一直在努力找回这份感觉,希望通过我们的店,让更多人重新尝到曾经的味道。”
尺糕最早形态方正,如今在“糕糕兴兴”的品牌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样式,还发展出包括南湖菱造型在内的多种创新形态。
方勤萍表示,未来她仍将不断探索,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新意,让传统糕点焕发持续的生命力,将这份珍贵的饮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与追求。
来源|区传媒中心
制图|朱婷
编辑|朱婷
责编|覃小芸
审核|鲁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