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养生忙:这份深秋健康指南请收好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当寒露节气悄然降临,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步入深秋。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降低导致 “燥邪” 盛行,人体易出现呼吸道不适、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等问题。顺应节气变化调整养生方式,成为守护健康的关键。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个维度,为大家分享寒露养生的实用方法。
饮食:滋阴润燥,温补避寒
寒露养生的饮食核心是“滋阴润燥” 与 “温补护阳” 相结合。随着气候干燥加剧,人体津液易流失,需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蜂蜜等,可将雪梨与川贝同蒸,或用银耳、莲子、百合煮羹,既能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又能养护肺部功能。同时,气温下降使人体阳气渐弱,需适当摄入温补食材抵御寒气,但需避免过度燥热,可选择羊肉、牛肉、栗子、核桃等,比如用羊肉与萝卜同炖,既能温补气血,又能借助萝卜的清润中和羊肉的温热,防止上火。
此外,寒露后应减少生冷食物摄入,尤其避免空腹食用西瓜、螃蟹等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等,中医认为“酸能收敛”,有助于收敛肺气,预防秋燥伤肺。烹饪方式上,建议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减少油炸、烧烤,更好地保留食材营养,减轻肠胃负担。
起居:早睡养阴,保暖护颈
寒露时节起居需遵循“早睡养阴,早起护阳” 的原则。此时白昼缩短、黑夜延长,人体应顺应自然节律调整作息,建议每晚 10 点半前入睡,帮助阳气收敛、阴精蓄积,避免熬夜耗伤津液;早晨可适当晚起,待阳光升起后再起床,减少夜间寒气对身体的侵袭。
保暖是寒露起居的重点,尤其要注意“三暖”:一是颈暖,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颈椎病,建议佩戴薄围巾或穿高领衣物;二是脚暖,“寒从脚下起”,脚部受凉易导致肾气受损,每晚可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泡后及时擦干并穿上袜子;三是腹暖,腹部受凉易引发腹泻、痛经,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夜间睡觉时可在腹部盖薄毯。
同时,室内需保持适宜湿度,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病毒滋生。
运动:适度锻炼,避寒防燥
寒露时节运动需兼顾“适度” 与 “避寒”,避免过度运动耗伤阳气,同时防止运动时受凉。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因为 “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易导致津液流失,加重秋燥。
运动时间尽量选择上午 9-10 点或下午 3-4 点,此时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避免在清晨或傍晚寒冷时段运动;运动前需做好热身准备,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防止运动时受伤;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凉;运动后可适量饮用温水或淡盐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但避免饮用冰镇饮料。
此外,可选择在公园、湖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运动,避免在雾霾天或交通繁忙的道路旁运动,减少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刺激;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运动时可携带保暖衣物,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疏肝解郁,心态平和
中医认为“秋主收”,寒露时节气候萧瑟,易使人产生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即 “悲秋”。长期情绪低落易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情志调节是寒露养生的重要环节。
日常可通过多种方式缓解负面情绪,如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生活趣事;适当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赏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缓解心理压力;听轻松愉悦的音乐、阅读喜欢的书籍,转移注意力,调节心情;也可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心态平和。
此外,中医认为“肝喜条达”,可通过饮食辅助疏肝解郁,如适量食用芹菜、茼蒿、西红柿、橙子、柚子等疏肝理气的食物;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寒露是秋冬交替的重要节气,也是身体储存能量、抵御寒冬的关键时期。养生需顺应时节变化,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综合调理,才能更好地养护身体健康,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坚实基础。愿大家都能在这个深秋时节,收获健康与舒适,安然度过每一天。(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