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烽火记忆·莜香回味”2025年木兰围场莜面美食文化周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非遗馆广场正式拉开帷幕,以莜面为核心媒介,深度串联红色文化、传统非遗、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既为市民游客带来舌尖上的愉悦体验,更搭建起区域文旅融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平台。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尚义县、康保县、宣化区、上谷文化研究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山西省等地的政企代表、非遗传承人、美食专家及围场本地文化学者与农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味觉与精神交织的文化盛宴。
莜面,作为河北西北部“坝上片区”、内蒙古、晋北、世代相传的传统主食,不仅是名副其实的“高原营养瑰宝”,更传承着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基因。围场县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及革命抗战老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里莜面都有着特殊意义:回溯抗战时期,它是军民共守家园的“硬通货”,是军民同心抗敌的见证;塞罕坝建设初期,务林人们以“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的坚韧,在荒原之上播撒绿色希望,用双手筑起百万亩林海。莜面不只是果腹之粮,更成为镌刻着“军民同心、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
活动当天,非遗馆外的广场上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启动仪式上,围场县副县长韩淑杰致辞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围场本土餐饮企业“村里人家”现场推介莜面产品,从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到市场开发,多维度展现围场莜面美食的文化内涵与产业价值。
现场特别设置莜面美食嘉年华,来自山西、张家口、内蒙古、围场等地的特色莜面展位依次铺开,非遗传承人与民间手艺人现场亮出“绝活”,搓、揉、捏、拉,十指翻飞间,圆润的莜面窝窝、细长的莜面鱼子迅速成型,浓郁麦香在广场上四处弥漫,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品尝。不少市民游客带着孩子参与莜面美食制作、试吃,体验莜面的质朴醇香,在热气腾腾的香气里触摸传统饮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围场本地市民张蕊捧着刚出锅的莜面窝窝,脸上满是笑意:“在家门口就能尝到咱围场的地道莜面,还吃到了山西的莜面栲栳栳等美食,既过了嘴瘾,还能感受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这活动办得太有意义了!”
来自张家口市康保县的民间手艺人秦师傅,在试吃了围场的莜面美食后连连称赞:“咱各地莜面都有老手艺,但围场能把莜面和塞罕坝的奋斗故事、红色历史绑在一起,吃着面还能听着精神传承,这种‘有故事的美食’,比单纯的手艺展示更打动人,也给我们做非遗传承打开了新思路!”
“手切粉”“烤羊腿”等围场本土美食展位,集中呈现地方风味精髓,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菜品特色与背后的民俗故事,让游客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一站式品尝围场特色美味、读懂地方饮食文化。生态农产品展销区,沙棘饮品、杏仁露、米炒黄芪茶等围场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企业通过“试吃体验+限时优惠+团购折扣”的多元促销模式,既让游客尝到“围场味道”,也为生态好物拓宽销路,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品牌助农的双向价值。
文化周不止于“舌尖狂欢”,更着力于文化挖掘与精神传承的深度延伸。活动期间,“木兰围场历史文化学术交流暨红色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各地文旅部门代表、非遗传承人及美食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坝上饮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实践探索”“传统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创新”“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各抒己见、交流碰撞,为区域文化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建议。大家还深入围场县委党校、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月亮山、塞罕坝展览馆、十里画廊·灵芝仙谷等地,循着红色足迹开展实地研学,在冀热辽抗战历史展厅重温烽火岁月,在塞罕坝林海间感受“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在老照片与旧物中触摸奋斗往事,让红色记忆与生态理念在实地体验中入脑入心。
据了解,莜面美食文化周活动将持续至10月13日,活动期间,市民游客可免费参与莜面制作体验、观看非遗技艺展演,沉浸式感受莜面文化与围场风情。
这场以莜面为纽带的文化活动,将饮食体验与文化传承、精神洗礼深度融合,让藏在历史里的军民情、奋斗魂,通过一碗热面成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载体;让非遗饮食突破地域局限,在跨区域文旅融合中开辟传承新路径;更将围场的文化特色、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底气、为产业升级拓宽思路,助力围场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化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特色道路。(孙占军 闫雪 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