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8天长假里,各大景区人山人海的画面又一次刷屏。
数据显示,这个假期前四天,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已达约12.5亿人次,日均超过3.1亿人次。假期首日更迎来出行最高峰,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高达3.36亿人次,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面对这样浩浩荡荡的出行大军,不少人发出疑问:明知道这么拥挤,为什么还要出门?
可是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时,会发现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几乎唯一答案填空题,除非你哪也不去玩,否则一年中能略长时间出游的时间,就只有这来之不易的8天长假了。
别无选择的8天长假
我们这个8天长假也真是来之不易,中秋一天假,国庆三天假,加上两个周末4天凑出8天,却还要用两个休息日来还债。看似不少,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非要凑出一个“超级黄金周”。
这个假期,广东4A级及以上景区前四天就接待了游客1516.8万人次。杭州西湖风景区假期首日客流量较平日增长77.6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
这么多游客,他们难道不知道会很挤,会玩得不痛快吗?他们当然知道。可是对无数上班族来说,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安排长途旅行的机会,除非完全放弃这个想法,否则别无他法。
我们批评大家扎堆出行,千万不要忽略了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带薪年休假在实际中难以全面落实。当自主安排休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8天长假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集中休假的多米诺效应
这种集中休假的模式,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交通运输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这个假期,全国自驾出行比例高达八成,成为公众出行首选,高速公路拥塞严重。预计整个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
旅游体验也大打折扣。在热门景区,游客们排着长队,摩肩接踵,旅行变成了一场体力考验。车船费、住宿费也水涨船高,很多景区酒店价格是平时的数倍。
反转的是,这次同时也出现了酒店价格跳水的现象,很多高端民宿住不满,甚至有酒店连续降价8次还是没人住,当然不是因为没人去,而是价格太高,游客们干脆来个创意玩法:自驾、露营、睡在车里,以应对高额的住宿费用。
全民出游,出路在哪里?
要真正破解国庆长假人满为患的难题,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落实带薪年假制度,让员工能够自由安排休息时间,实现错峰出行。
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弹性休假,实行更加灵活的休假制度,避免全国统一休假带来的各种问题。
这是化解集中出行困境的最有效途径。我们也看到带薪休假的落实正在被强调。有政策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
其次,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缩短,寒暑假增设七夕重阳等假期分散出游压力,杭州已率先试点学生秋假最多连休11天。
最后,作为个人,有意识选择错峰出行,选择小众目的地,或者探索本地的文化景点。
一些地方也正在探索新模式。例如广东在这个假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非遗展示、文艺演出和体育旅游融合项目,分散游客注意力,减轻热门景区压力。
有些人很爱嘲笑别人非要去人山人海受罪,其实没有人是傻子,没有人愿意去挤,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长假就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他们面对的选择题,不是什么时候去,而是“只有这个时段,你去还是不去?”
少一些嘲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空洞无当的号召,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我们想要的不是拼凑的长假,而是能自主安排的休息时间。
假期不应是全国统一的“集体活动”,而应成为每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个性化时光”。
没事多读书,对这个世界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视角,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好
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