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刚到,超市货架上之前堆得满满的月饼礼盒一下子就不见了,很多消费者都在好奇,没卖完的月饼到底去哪儿了。
根据记者的走访,部分线下商超,节后很快就把礼盒装的月饼撤了下来,只留下少量散装月饼日常销售,没卖完的礼盒则由厂家统一收回去。
唐山有个月饼企业的负责人说,中秋当天下午就开始把没卖完的月饼以 1 到 2 折的低价甩卖,还是没卖完的礼盒,会把包装和里面的馅料分开处理。
完好的包装可能会留到明年再用,馅料则通过促销活动卖掉或者捐赠出去。
另外在 1688 平台上,不少饲料公司公开回收过期的月饼,经过微生物发酵后,把它们变成动物饲料的原材料。
不过行业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大部分正规企业会根据销量来安排生产,比如广州有家厂家,节前月饼卖完了就不再生产了,这样能避免库存积。
但也有人提到,有少数不正规的厂商,会把值钱的月饼馅料取出来冷藏,留到第二年再用来做月饼销售,这就是大家说的 “陈年馅” 问题。
2025 年市场监管部门做过调查,发现 82% 没卖完的月饼都是通过合规方式处理的,只有 18% 因为不合格被销毁,但这种 “翻新销售” 的地下产业链还没完全消失。
其实不只是月饼,很多时令食品节后都面临库存处理的难题,还存在规范方面的挑战。
比如粽子和汤圆,端午节过后,有些超市会把快到期的粽子拆袋降价卖,或者让厂家收回去加工成糕点的馅料。2024 年浙江就查处过一起案件,有不法商家把过期的汤圆馅料翻新后,用来做粽子销售,涉及的金额超过 80 万元。
还有春节的年糕、元宵节的元宵,节后经常会出现 “降价甩卖 — 回收加工 — 明年再卖” 的循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 2023 年抽检时发现,有 12 批次糕点里用了过期的节令食品原料。
现在流行的网红节庆食品也一样,像樱花季限定的面包、中秋的流心酥,节后因为需求突然减少,很容易形成库存,有些小型烘焙店还会涂改生产日期标签,做违规的事。
这些事都反映出时令食品存在 “生产和销售不匹配 — 处理不规范 — 有安全隐患” 的行业问题,和月饼库存处理的困境是类似的。
在社交平台上,大家对月饼去向的讨论意见不一样,既能看到消费者对安全的担心,也能看到有人认可环保的处理方式:
有网友说:“刚看到浙江破获了假冒月饼案,2000 多盒翻新的月饼流到市场上,谁敢保证明年吃的不是今年的陈馅?” 这条评论有上万人点赞,还有不少人分享自己 “买到口感发腻的月饼” 的经历,怀疑馅料不新鲜。
还有网友观察得比较理性,他说:“在超市见过带溯源码的蛋黄酥,扫码就能看到原料是回收的莲蓉,处理过程很透明,比浪费掉好。” 他觉得合规的原料再利用是解决浪费的好办法,但需要加强溯源监管。
我想说的,有的商家表示回收去做饲料,但是谁能证明没有偷偷改标签?其实上海的回收上报制度应该在全国推广。建立全流程公示的机制非常重要,不能让企业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