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的怪事可真不少,听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扎堆奶茶店和甜品店了,竟然一股脑儿地往医院跑!这可不是去看病,而是去抢面包,而且还能在1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扬州,扬州市中医院食堂窗口前的队伍,简直一眼望不到头,那场面,说是明星见面会都有人信!这款药膳面包,上市首日3000个在1小时内就被秒光,现在日均销量稳稳保持在2500个以上。像“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这些名字一听就很养生,也因此成了年轻人眼中的“养生三件套” ,每天都有超800人专门来买,其中大部分都是25 - 35岁的年轻人。
不止扬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食坊”里,荷叶消暑包、麦冬吐司每天能卖出去600份;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折耳根面包”,也成了游客新宠;就连北京同仁堂旗下的知嘛健康,开在商场里的中式面包单店月销都能突破2万件。
这届年轻人一边熬夜追剧打游戏,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主打一个“朋克养生”。医院推出的这些药膳面包,那可真是精准拿捏住了大家的心。“看到‘中医院研发’这几个字,就觉得比网红店靠谱多了。”在IT行业工作的张宇,每周都要开车20公里去买药膳面包,就冲医院的专业背书,吃起来都觉得更放心。
而且,这些面包价格也很亲民。扬州市中医院面包均价10元,茯苓饼干最便宜,只要4.5元;贵州省医月饼靠着规模化生产,把单价控制在15元以内,比同类产品便宜了40%。这“高品质+低价格”的组合,完美契合年轻人“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观念。
再加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医院面包打卡”话题浏览量突破3.2亿次。有网友发的测评视频下面,全是“求代购”“哪家医院有卖”的留言。靠着这种UGC传播,医院面包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知嘛健康门店的烘焙产品,35%的销量都来自线上。
不过,医院面包这么火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提醒,药膳面包里中药添加量一般不足面粉的5%,调理效果肯定比不上专业药剂,长期吃还可能因为药材偏性导致体质失衡,比如热性体质的人吃多了桂圆、红枣可能就会上火。
对此,扬州市中医院在包装上明确标注“食品不能替代药物”,还设置了单款限购2个的规则。专家也建议,大家可以把医院面包当作日常饮食的补充,但要是真想改善健康状况,还是得结合运动、作息等,全方位地进行调理。
医院面包的爆火,也反映出传统医院正在从单纯的“治病场所”,朝着“健康生活服务商”转型。比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把面包房和中医文化展区放在一起,大家买面包的时候,还能扫码了解药材知识;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推出“面包+中医问诊”套餐,买满50元就能免费做体质辨识;贵州省医成立食品子公司,把月饼卖到了全国23个省份,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0%。
不得不说,医院面包的走红,本质上是年轻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当“保温杯里泡枸杞”进阶成“边吃面包边养生”,这场消费革命,正在重塑整个食品行业。但热潮之下,也得警惕过度商业化。部分商家借着“医院同款”的名号,推出高价仿制品。扬州市中医院就已经发布严正声明,强调只有院内食堂窗口能卖,也呼吁大家理性消费。
说到底,真正的健康,可不只是靠某个爆款产品,而是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里。下次路过医院,要是闻到面包香,你会不会也忍不住去凑个热闹,买上两个尝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