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的服饰图像,从北朝至宋元,跨越千年。壁画中的佛教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的世俗人物,以及供养人和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服饰画面,集中、全面、系统的反映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嬗变的脉络。
欧阳琳临摹菩萨及飞天(北魏,莫高窟第263窟)
段文杰临摹都督夫人礼佛图(盛唐,莫高窟第130窟)
史苇汀临摹女供养人像(晚唐,莫高窟第9窟)
“福受右”铭蓝地黄绿云气纹织锦残片(汉晋,甘肃省博物馆)
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的绘制历经千年,不仅编绘出佛国世界天乐曼妙的无限盛景。又突出了天人同乐、以乐舞供养的现世实践,多维度地展现出珍贵的音舞图像史。
双人巾舞复制品(盛唐,莫高窟第148窟)
胡腾舞铜俑(唐,山丹县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伎乐俑(唐,天水市博物馆)
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独具形态,纹样丰富,色彩绚丽,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这些装饰图案华章异彩,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建筑、壁画、彩塑联结成风格多样的有机整体。
段文杰、李复临摹三兔飞天藻井(隋,莫高窟407窟)
宝相花纹砖(唐,敦煌研究院)
段文杰、李复临摹葡萄石榴藻井(初唐,莫高窟209窟)
李其琼临摹团龙藻井(西夏,榆林窟2窟)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和文化因素促成了各个文明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特点。东方古老的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建筑,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多种因素,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实物很少。敦煌壁画中保存有许多建筑图式,为已经灭的建筑实物留下了形象资料。这些建筑图像不但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更以它丰富而且相对准确的细节刻画,弥补了学界对中国古代建筑认知的空白。
东方净土变复制品(盛唐,莫高窟第148窟)
西方净土变复制品(西夏,榆林窟第3窟)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及故事为主题,除了表现宗教内容还有大量反映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画面。有农民耕种、收割、打场、扬场;手工业者建造、制陶、冶炼、酿酒;市井百业中贸易、肉坊酒肆、弈棋百戏以及反映婚嫁丧葬习俗的画面。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喜、怒、忧、思,以及由此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是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珍贵资料。
铜六簿戏俑(汉,灵台县博物馆)
彩绘宰羊图画像砖(魏晋,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黄釉荷叶口执壶(唐,故宫博物院)
敦煌石窟的动物图像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描绘来自中原、西域的众多飞离走兽,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神瑞动物。它们在壁画中或出没于山林、或翱翔于云天、或潜游于水中。画师不仅刻画其形体之优美,动物形象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敦煌石窟中,动物图像一般不独立构成画面,基本依附于宗教题材内容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
彩绘木鸡(汉,甘肃省博物馆)
灰陶卧骆驼(唐,甘肃省博物馆
三彩卧牛(唐,甘肃省博物馆)
陶羊(唐,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