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怒江州第六届精品咖啡·草果文化周非遗集市在泸水市热闹开市,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特色农产品集体亮相,以“文化+产业”融合模式,为国庆中秋双节增添浓郁的峡谷风情与家国情怀。
非遗集市上,傈僳族传统服饰摊位前人头攒动,蓝黑底色的麻布长裙、缀满贝壳与彩珠的头饰在秋日细雨中更显灵动。摊主李玉香一边整理摊位上的衣服,一边笑着与游客交流。
“现在,随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喜欢穿民族服装,一年可以卖五六百套衣服。”李玉香说。
已经从事民族服饰制作、销售多年的李玉香坦言,虽然天公不作美,但目前已卖出十多套,有几千元的收入。
傈僳族服饰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不仅是傈僳族传承民族技艺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外地游客最为关注的当数老窝火腿展位。木架上悬挂的火腿泛着琥珀色光泽,浓郁的肉香吸引游客驻足品尝。
“老窝火腿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有更多的朋友爱上了我们的老窝火腿,我们的火腿年产量达到了1万多只,产值达到了800多万元。”怒江老窝匠珍火腿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烨向大家介绍着产品的独特之处。
据介绍,老窝火腿以散养黑猪后腿为原料,经“三腌三晾”传统工艺腌制,风味独特。作为怒江州非遗美食代表,老窝火腿此次推出了真空包装的便携款,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杨烨还拿出一只四年的老火腿,切片让游客现场试吃,咸香与醇厚在舌尖碰撞,展现“峡谷风味”的创新表达。
“咚咚——咚咚——”来自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四弦舞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文锦,正拨动着自制的羊头琴,悠扬的旋律引得游客围成一圈。他的摊位上,十余把造型古朴的羊头琴整齐排列,琴头雕刻的羊首栩栩如生。
杨文锦说:“我们不仅卖羊头琴,主要是向外界的人宣传我们的普米文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我们普米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据了解,杨文锦从事羊头琴制作与传承已有30余年,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文旅展演”等活动培养了200余名学员。此次集市上,他还开设了简易教学体验,游客可在指导下弹奏基础音阶,亲身触摸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
非遗集市的20多个展台上,怒江漆油、高山茶、苦荞面、中秋月饼、野生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深受游客欢迎。
非遗集市是怒江州第六届精品咖啡·草果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泸水市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依托21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草果、咖啡等特色产业,通过“非遗+旅游+农业”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
“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文化点亮产业。”从一针一线的服饰刺绣到一腿一盐的火腿腌制,从琴弦上的古老歌谣到舌尖上的峡谷风味,怒江非遗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为家国团圆的节日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国春 何志香)
下一篇:触摸历史温度 感悟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