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国庆假期叠加中秋佳节,各地依托特色资源,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0月1日,贵州思南县举办了大型花灯巡游,思南龙凤花烛、剪纸、花灯等非遗与东莞舞草龙同台亮相,上万名演员和游客欢聚一堂,共贺新中国76周年华诞。
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国庆假期的游园会上,非遗市集老字号产品,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
活动负责人施黎成介绍,不仅能感受到老字号的美味,也能够在集市上体验到非遗,让大家在度过这个轻松国庆假期之外,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夜幕降临,徐汇滨江化身为开放式的梦幻光影艺术剧场,给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浪漫奇妙之旅。
假期首日,山西晋中左权县便迎来了大批游客。在景区复古街巷内,非遗演出、沉浸式体验与民俗展演交织上演。游客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
激活非遗资源 千年古镇迎客流高峰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浙江多地依托当地古镇建筑和非遗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丰富游客们的游玩体验。
在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龙门庙会盛大开幕。行龙灯、跳竹马、跳魁星,表演者们身着戏服、面绘三国脸谱,演绎布阵对战,还原古战场场景。
为了让游客深度感受古镇文化,当地精心设计一条祈福之旅线路,串联景区内关帝庙、天子堂、孙氏宗祠等核心景点。同时,古镇还设置了美食、中医两大非遗主题市集,让游客在品味特色风味、体验传统养生文化中,丰富游玩体验。
在有着1800年历史的浙江建德梅城古镇,依托当地传统文化,精心打造了多处沉浸式互动场景。繁华热闹的老街上,一场场宋韵歌舞悠扬上演,身着宋代服饰的演员们翩翩起舞,水袖轻扬间尽显温婉雅致。一旁的宋韵市集,竹编灯笼等装饰尽显古韵,投壶、锤丸、书画下棋等传统项目热闹纷呈,成为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夜幕降临,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非遗虾灯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传统建筑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兼具传统底蕴与视觉震撼的文化盛宴。
科普游火热 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
这个假期,不仅各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基地也成为孩子们的热门打卡点。在哪里,一系列丰富馆藏向公众展示了科学家不懈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上海,孩子们走进极地科普馆,近距离地感受极地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就在我的眼前”这是我国首位登陆南极洲的科学家董兆乾在日记中的动情记录。
这段生动的描述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书信、照片、实物模型,极地科普馆内一个个展品为公众展示了从1984年中国人首次开展南极科考以来,40多年的极地探索历程。
这栋红色建筑模型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的模型。1984年,591名科考队员远渡重洋来到了这里,他们缺少机械设备,没有任何的经验,就全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双手建设这样的一个科考基地。
从肩挑手扛建成第一个科考站到今天我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5个科考站,建立起了立体的南极科考网络。我国在极地科考上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些年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突破。
而在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这些图文资料记录了在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科学家如何通过手动操作望远镜设备、长年累月的不间断观测,精准地计算出了北京时间,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基地里还给孩子们展示了天文台服务我国“探月”“北斗”等重大国家任务的氢原子钟、“天马望远镜”等设备模型,感受我国天文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
公益放映与非遗融合 打造文旅消费新体验
国庆中秋假期,在辽宁省铁岭调兵山市,当地举办露天电影与非遗美食相结合的系列活动,打造独特的文旅消费体验。市民游客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享受美食,度过一个美好惬意的假期。
华灯初上,在辽宁铁岭调兵山的夜间市集,一方银幕吸引了当地群众的注意力。这里正在举行露天电影公益放映,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前来观看。电影吸引了大量人流来到夜市,本地的非遗美食——“调兵山趴肘子”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秘制卤料在当地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游客纷纷驻足。
为了丰富夜间经济,调兵山市从2024年开展融美食、音乐、国潮于一体的夜间市集。2025年在夜市里增加了看电影品美食的元素,活动开始以来对于当地的消费拉动非常明显,游客人数较2024年同期增加20%以上。
调兵山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悦介绍,2025年到现在为止,公益电影户外放映已经开展416场,在夜市开展了10场,凭借“十一”假期的热乎劲儿持续开展户外电影放映。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这两天,新疆多个景区迎来旅游热潮。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巴州尉犁县,特色沙漠游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十一”假期,在新疆巴州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来自全国多地的游客在沙漠、胡杨以及湖泊间畅游,沉浸式体验罗布人村寨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魅力。
2025年8月,罗布人村寨景区历时4个月的改造升级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