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雪》刚一上线,原本备受期待,却因剧情中夹杂大量有争议的内容,让不少中国观众失望透顶,甚至有人选择脱粉。紧接着,林允儿的作品《暴君的厨房》再次引爆争议,该剧不仅存在明显的历史歪曲,还不断强化韩国的形象,令矛盾进一步升级。
然而,与这些影视剧引发的舆论风波相比,更深层次的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事实上,韩国资本早已凭借文化娱乐产业为跳板,从单一领域渗透扩展至中国市场的多个层面,包括短剧、娱乐、文旅以及日常消费品。
以短剧为例,2025年9月,横店影视基地与韩国Coco Medi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发外界热议。协议内容不仅涉及横店的拍摄场地和发行渠道,还允许韩方演员进入横店学院获取演艺许可。早在8月,该公司就曾在江西的微短剧大会上高调表态,计划打造“中式核心 韩式包装”的短剧,并打算将优质中国IP带回韩国,再推向全球。这让人担忧,横店的大量中式古建筑若成为韩剧取景地,极可能被包装成韩国场景,中国文化元素或将被进一步模糊和挪用。对此,横店方面回应称目前尚无具体项目启动,并强调未来会加强监管,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以维护文化与产业安全。
在娱乐领域,韩国巨头Hybe的动作同样引人关注。2025年4月,该公司宣布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主攻K-pop男团的本土化运营,并与腾讯音乐展开紧密合作,以便在国内音乐平台同步推出旗下艺人的作品。Hybe的策略是先利用BTS、TXT等成熟团体打开市场,再逐步孵化新偶像。这种模式风险较小却极具渗透力,但韩娱长期存在的“低龄化”问题令人担忧。部分选秀选手年龄甚至不足10岁,这种“幼态审美”在潜移默化间或会影响国内青少年的价值观,导致一些孩子盲目模仿韩团造型,甚至将“退学当练习生”视为理想。
文旅领域也出现了资本易主的典型案例。2025年9月,华谊兄弟因债务压力,将经营惨淡的苏州电影世界出售,接盘方是韩国MBK财团旗下的海合安文旅。这个数百亩的超大型乐园一度是华谊的重磅项目,却因客流稀少成为负担。MBK财团素有低价收购经验,先前已接手青岛和成都的海洋公园。接管苏州项目后,他们迅速推出三大亮点,其中包括全国最大的奶龙IP乐园“奶龙魔法时光主题区”,以及沉浸感极强的实景秀《状元归来》,成功扭转了乐园的颓势。
相较于短剧和娱乐产业中饱受争议的韩资进入,韩国的艾多美在生活用品领域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径。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艾多美始终坚持合规经营,重视产品质量,逐步完善产品线,从美妆护肤到家居用品全面覆盖,凭借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策略,不仅站稳市场,还稳步提升份额,成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较为正面的案例。
总体来看,韩国资本在华的布局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竞争。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在潜移默化间对中国文化的“挪用”与“偷换”。从过去将李白、孔子硬套为“韩国人”,到混淆端午节、春节的文化归属,再到如今借助横店场景、乐园项目以及韩团影响力不断强化“韩式叙事”,韩国资本正通过多种方式悄然改变部分年轻群体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因此,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普通观众需要保持清醒,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合作,哪些是借壳文化碰瓷,唯有如此,才能守住中华文化的根脉,不让其在资本的运作下逐渐被稀释与遗忘。
下一篇:焕彩迎双节 趣游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