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和厨电,如何成为美食文化的“百科全书”?如果只有菜谱,显然是不够的。若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每道菜的文字资料,实难激发兴趣,更谈不上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或许,生动的情境搭配懂得“玩梗”的讲解,是更适配当下的选择。毕竟在信息过剩且高度碎片化的时代,诠释“文化”应该用年轻化的语言。
华帝打造的内容IP《宫厨尚食》正是这样一档节目。宫廷题材金牌影视剧编剧于正与陈乔恩、李梦等艺人,携手美食达人安秋金、国宴主厨林述巍等一起“穿越”回古代,在“国潮御膳房”中做御膳、讲典故,完成一场跨越千年、以美食为载体的文化对话。
烹制过程中,华帝的“白科技”加持,让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科技的脉动——曾经要“煨煮三日”的菜肴,如今只需3小时便能复刻;曾经要耗费数十天的“同心生结脯”,现在只需一键启动就能坐享出炉……原本在古代难有机会品尝的宫廷珍馐,如今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味蕾盛宴。
“上头”的国潮文化盛宴
“食肉不见肉形”的蟠龙菜、丰腴鲜美的八宝鸭、明太祖朱元璋最爱的朱洪武豆腐、一代女皇武则天爱吃的冷修羊……这些散落在时间长河里的宫廷御膳,不仅风味各异,每道菜背后还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传统文化观念。
例如,《宫厨尚食》第一集登场的槐叶冷淘,据《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这道菜以新鲜槐叶为食材,爽口开胃,让人窥见了唐朝的消暑风情。后续亮相的燕窝粥,作为明代优质养生膳食,具有“滋阴益气”的特性,契合“顺时滋补”的古老养生智慧。节目中,嘉宾们在聊天中完成了类似“郑和是第一位把燕窝带回国”等知识的科普。
节目中呈现的“新中式厨房”场景,也暗合了宫廷饮食文化的精髓。如唐代御膳房讲究“水火相济”,华帝就将“水源近备菜、火源近烹饪”的布局原则融入现代厨房,让洗、切、炒的动线契合传统烹饪哲学。
充满历史感的内容,国风满满的场景,随性的互动,交汇成为一段段“可触摸的美食史”。每一次点火,都开启了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如此,才能成为年轻人越看越“上头”的“国潮味电子榨菜”。
让厨电成为“文化传承者”
厨电不只是烹饪工具,更是“文化传承者”,技术是其中最大的助力。这也是华帝多年来坚持打造的一条长赛道。
需三日煨煮的驼蹄羹,华帝小飞碟308G燃气灶用“三环烈焰匀火”技术稳稳拿下,只需3小时便复刻出古籍描述的“琥珀色”,汤汁里的胶原蛋白依然保持“入口即化”的古法精髓。无论是甜糯可口的八珍糕,还是鲜美的光明虾炙,华帝小微光V5微蒸烤一体机都能为古代珍馐提供现代解法,用它来蒸或烤,都能牢牢锁住食材本身的香醇与营养。选择对应模式启动后,人们安心坐等美味出炉,省去了从前的琐碎操作与漫长等待的焦虑。
当所有古法火候由华帝产品完成现代转译,“火候”就不再只是技术参数的表现,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滋味和温度。
为了让厨房真正成为年轻人的“精神自留地”,华帝提出了“净洁厨房”理念,把技术的触角拓展到清洁场景的各个细节。具备自清洁功能的油烟机,燃气灶上不留油污和指纹的AG肤感钢化玻璃面板,搭载“双子方形全域洗”技术的洗碗机,轻松瓦解油污,餐具洁净零残留……
截至2025年2月,华帝已获“好清洁”相关技术专利543项。这些硬核技术让人们告别传统厨房的清洁困扰,在烟火气中奏响生活乐章的新调,把厨房变成记忆的容器。
今天的厨房,早已脱离“把菜做熟/加热”的功能定义,成为年轻人的秀场和治愈空间,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更是社会文化认同的表达窗口。华帝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内在变化,把冰冷的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语言,满足用户对“新中式时尚健康生活”的追求。
这种“把技术折叠进文化里”的实验,始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旁的“帝焰城”。到了洛阳应天门,华帝解构了水席“火候密码”,又在襄阳古城还原盛唐市井生活。在把文化IP串联成“美食地图”的过程中,华帝也完成了从“卖厨电”到“写食史”的品牌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