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新闻里接连出现的两则消息,简直让无数父母心里“咯噔”一下。
8月份江苏和广东先后通报:两个孩子因为感染了所谓的“食脑虫”而不幸离世。
听到“食脑虫”这名字,大家是不是一瞬间头皮发麻?一个看不见的小东西,竟然能在几天内让孩子的大脑彻底失去控制,家长们根本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更让人揪心的是,事发前,这两位孩子都只是玩了几次水,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童年乐趣,却变成了悲剧的开端。
“食脑虫”到底是什么鬼?
很多人一听到“虫”这个字,就会下意识想象成一条蠕动的小东西。但其实它并不是虫子,而是一种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微生物:学名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它喜欢的环境很挑剔:要热,要静止,要有机物多的淡水。
换句话说,那些看似平常的人工湖、温泉池塘,甚至自家院子里的水缸,只要水温超过30℃,它就能繁殖。全球统计的病例里,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七!
这件事情再次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名义上秋天来了,但“秋老虎”的酷热似乎并未完全退场。在这种气候下,相信孩子们仍按捺不住想去玩水……那么怎样玩水才能健康安全呢?
这些看似安全的玩水场景,其实暗藏危机
很多家长一想到危险,就会觉得:那我只要不让孩子去野外水塘不就行了吗?可是,生活里潜藏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危险并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事”,而是就藏在我们“以为无所谓”的小细节里。
玩水的“黄金时间表”
说到时间,家长也不能忽视。
孩子在不同时间段,其实体力、专注力都不一样。上午10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是他们精神最好的时候,身体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处于高峰。这个时间段去玩水,不仅更有安全感,还能避免正午暴晒带来的中暑和晒伤。
不过,别以为选对了时间就可以无限畅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水的耐受度完全不同。
我常说,玩水不是比谁待得久,而是比谁玩得更安全、更开心。
如何预防水中感染?
除了“食脑虫”,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给家长们的一句话口诀
我自己总结了一句顺口溜:“正规水,别野水;鼻子护,别乱钻;陪孩子,别走神。”
说起来简单,但能真正做到的家庭不多。家长常常低估了水的威力,也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辣妈语录:
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凉爽的水花声,水能带给孩子无穷的快乐和自由,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在这份快乐的背后撑起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
让孩子既能在清凉的水中尽情玩耍,又能平平安安地回到父母怀里,这,才是家长最大的心愿,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