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在
监制 - 她姐
“她好像是所有水果中,最没有性格的那一个。”
“她甜得直接,美得理所应当。”
“一年又一年,她乖乖结果。”
最近,瑞幸新品苹果拿铁的产品文案,引发热议。
它的本意是赞美阿克苏苹果的清甜,却让人很难忽视其中隐含的、令人略感不适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等于甜美、乖顺、没有性格,总是默默奉献,等待被注入灵魂。
广告翻车,实属常态。就在本月初,重庆一家火锅店打出“胸大就打折”的宣传语;9月11日,施华蔻也因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处女发质”一词而道歉……
在充斥于日常生活的广告里,女性形象一次次被锁定在刻板、落后甚至恶俗的想象中。
“她经济”全面崛起的当下,为什么广告还在堂而皇之地物化甚至羞辱女性?为什么明明靠女性买单,却还要贬损她们?
女性广告,塌成废墟
2025年,人类进化出最新的发质类型:处女发质。
这并不是科幻小说的炸裂脑洞,而是知名品牌施华蔻的真实操作。
该品牌的一款烫发套装的产品说明,不带一点思考的痕迹,将未经烫染的“原生发(virgin hair)”直译成“处女发质”,引起众怒。
施华蔻官方微博的致歉声明,将此事归因为“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原意”。
大家对这种说法并不买账。
要知道,作为国际知名品牌,施华蔻的产品文案必定会经过多层严格的斟酌、筛选和审查,既然最终能呈现出来,至少说明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人提出异议。
看似是个翻译的小失误,暴露的却是对女性处境与感受的忽视。
而这,还只是开胃小菜。比施华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品牌,数不胜数——
9月初,有网友发现,一家重庆火锅店门口摆放的广告立牌上,赫然写着“胸大就打折”“够‘胸’你就来”的惊人之语。
立牌画面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按照胸部的大小进行排列的动漫人物图,它直观展示出折扣规则:A杯9折,C杯7折,F杯以上免单……
虽然用小字体标注了“不限男女”,但这更像是一种虚弱的免责声明,人们心知肚明,这场营销活动就是冲着女性去的。
女性的身体,被公开地陈列、审视和比较,成为吸人眼球的工具和营销的噱头。
另一边,饮品界也不遑多让。去年夏天,喜茶推出了一款让人无法直呼其名的新品奶茶“小奶栀”。
在此之前,女性很难想象,自己居然会在喝奶茶时,产生一种挨骂的错觉。
喜茶会这么做,并不令人意外。
早年它与避孕套品牌杜蕾斯联名时,就打出了“今夜一滴也不许剩”的广告词,把日常的饮品拽进具有性暗示的场景。
奶茶和性,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存在,普通人榨干脑汁都想不出来的联动,就这么明晃晃地发生了。
甚至连专门服务于女性的品牌,也未能幸免。
一家内衣品牌,先是挖空了半边胸罩,让模特亲身演示胸部的“乱抖乱晃”;而后又让异性的手攀上肩带,配文“我老婆只穿这个”“我朋友的老婆也是”。
7月,妇炎洁发布的护理液宣传视频中,将女性私处形容为“男人最想亲的地方”,把原本关于健康的消费选择,扭曲为取悦他人的手段。
更露骨的,是美妆品牌花洛莉亚。
2024年,花洛莉亚在新款唇蜜上玩起了“擦边营销”,明明是展示唇蜜的广告,却让模特跪在地上、高举套着蕾丝的双手。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款唇蜜的刷头形状叫人不忍直视,其中两款色号的名称更是毫不掩饰,直接名为“亲亲小居居”“亲亲neinei”。
放眼望去,辱女的风,在广告界吹了又吹。
令人无奈的是,这些背刺女性的品牌,几乎都以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
我国茶饮品牌的消费者中,女性占65%以上;美发、美妆等产业,女性消费者更是主力军。
2023年,我国“她经济”产业的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足以充当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女性一边真金白银地花着钱,一边却在广告中被消解主体性,被当作凝视、调笑和占便宜的对象。
有网友整理出曾经辱女的品牌清单,长到一眼看不见尽头。评论区的人纷纷表示,“干脆别避雷了,就说还有哪几个能用吧”。
图源小红书:@她和她和她
由此,人们见证了十分诡异的一幕——
女性消费主导形成的“她经济”产业空前火热,与此同时,面向女性、关于女性的广告,却塌成了一片废墟。
广告中的女性
广告中的女性,从来不是她们自己。
自广告业诞生以来,女性往往被固定成三种角色:沉迷于做家务的家庭主妇,完美无瑕、大脑空空的花瓶,还有赤裸裸被凝视、贬低、戏谑的性符号。
20世纪的咖啡广告,女性如果没有准备丈夫喜欢的咖啡,就会挨打
品牌们不厌其烦地告诉女性,她喜欢什么,她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久而久之,广告成了一种针对女性的“品牌说教”——它不仅塑造了女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影响了别人如何对待她们。
直到今天,这些刻板印象依然顽固地存在。
去年的母亲节,蓝月亮的营销宣传是“让妈妈洗衣更轻松、更省心”,即便这一天是属于妈妈的节日,她依然待在永恒的洗衣房之中,重复劳作。
所谓“贴心”的守护,层层加码、环环相扣。美加净护手霜的商品详情页,用最大的字体强调:“做家务也要美美的,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广告兜售的不只是商品,还有价值观。
广告商不一定是出于恶意,但未经思考的话语,会巩固偏见,甚至成为新的偏见——女人既要“有用”,又要“好看”。
如果说这种裹挟还算隐晦,那么有些广告就更加直接,上来就是一套贬低+批评的pua组合拳。
一则刊登在国外青少年杂志上的洗发水广告写道:“你的胸部可能太大、太小、太下垂、太挺拔、太扁平、间距太远、太不对称、太松垮……但至少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头发。”
这种逻辑很简单:先挑出你的“不完美”,再卖给你一条通往完美的捷径。女性的“完美”,永远等不到完成时态,购物清单越拉越长。
广告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得多。
广告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部分。人一辈子要接收数千万乃至上亿条广告信息,那些不断被重复的、“洗脑包”一般的语言,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
一个12岁就被告知“你的胸部永远都不完美”的女孩,应该如何长大?广告推波助澜了这件事,却不会为此负责。
电视剧《若草物语》
有人可能会说:不过是广告而已,全是演的,何必当真?
摄影师Eli Rezkallah的作品,为我们揭穿了这种被习以为常的荒谬——
他像《芭比》那样颠倒了世界的运行秩序,将以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替换为男性。于是,他们变得没有处理问题的智慧,手无缚鸡之力,身体是商品的背景板,总是被别人踩在脚下。
如此一来,广告中令人不适的,具有冒犯性甚至侮辱性的部分,立刻显露无疑。
广告中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但偏见的幽灵,仍在我们身边游荡。
长久以来,面向女性的市场营销,总是远远落后于女性真正的样子。
根据多芬发布的《全球美丽与自信报告》,63%的人认为大多数广告并不能代表自己;几乎一半的消费者依然会看到令其不舒服的性别歧视广告。
其实,广告业人才济济,要做出让人喜闻乐见的广告,并非难事。
比如最近韩国 iPhone 的官网,就在细节上做了一个贴心的调整:在展示手机厚度时,为了照顾韩国男性对于“小”的敏感点,有的放矢地省去“捏手指”的动作。
中、美、韩的iphone官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旦涉及女性,制造广告的人们就常常大脑集体短路?
也许他们并非不懂,他们只是不在乎。
我们想看什么样的广告?
广告商不在乎的事,有许多人在乎。
在小红书上,不少女孩开始改写瑞幸的苹果文案。原本被写成“没有性格”“乖乖结果”的苹果,在她们的笔下,获得了新的命运:选择扎根天山,甜得理直气壮,用心地长大,对自己满意。
事实上,主动修正陈旧广告叙事的,并不只有消费者。
那句名震天下、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的“我值得拥有”,正是源自一位女性的反抗——
上世纪70年代,欧莱雅在美国推出新款染发剂。一开始,广告公司构思的创意,延续了传统广告中的陈腔滥调:让一位美女站在窗边,微风吹过,拂起窗帘和她染过的一头金发……
纪录片《只此一句,值此一生》
当时,23岁的文案伊伦·施佩希特,对这种刻板桥段极为不满。
她被愤怒驱动,写下了那句掷地有声的“Beacause I’m worth it(因为我值得拥有)”,把宣传的重心从“别人眼中的美”转移到“女性自身的喜好”上,“我觉得这无关男人,而是关于我们自己”。
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短短五个字,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然而,这句话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伊伦·施佩希特的继女,正是在这句话的鼓励下,开始相信自己“值得”,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最终成为大学教授。
遗憾的是,以女性主体视角出发的文案,因为种种考量,很快就被改成“你值得拥有”。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
1997年欧莱雅进入中国,沿用的也是“你”的版本。伊伦在50年前感受到的那份不适,仍未消失。
还好,在新的世纪,仍然有人像当初的她一样,勇敢地将其宣之于口——
今年,在脱口秀的舞台上,李宇春坦言,拍广告时,她不想说那句“你值得拥有”,只想说“我值得拥有”,最后拗过了甲方,使那个沉寂已久的“我”得以重见天日。
李宇春的“我值得”,和伊伦当年振聋发聩的呼喊,形成了共鸣。
从那以后,欧莱雅回归“我值得”的叙事。于是,我们看见巩俐、唐嫣、李银河、苏敏、房主任……各行各业的女性直视镜头,坚定地说出“我值得”。
有人感叹,“以前听不懂这句广告词,现在越听越想哭。”广告的力量,既能伤人,也能治愈人心。
人们期待的广告,并不是把女性视为可以揶揄、调戏的对象,或是包装成永远美丽、乖巧的幻影,而是能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
时代向前,女性向上。那些侮辱和贬损的语言,注定会化为风中的尘埃,我们终会拨开迷雾,感觉到不合理,并让改变发生。
毕竟,广告再怎么巨大,也大不过“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