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宝山,这座河南省第三、洛宁县第一的高峰,我虽久闻其名,却从未目睹过它的真容。心中早有攀登它的“凌云壮志”,然而一直未能如愿。
前几日,秋雨洒遍全省,雨过天晴后,一位摄友打来电话,邀我一同攀登全宝山,说是去拍摄次日清晨的日出与云海,这正是我求之不得之事,于是欣然答应。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驱车抵达山脚下的岔上村,停好车后,在一位向导的引领下,徒步朝着山上进发。
大雨初歇,溪水迅猛上涨,水流湍急,激荡奔涌。溪水与嶙峋乱石相互撞击,发出宛如古琴弹奏般清脆悦耳的淙淙声响,那声音传入耳中,令人心生愉悦。沿着溪边蜿蜒的小路,我们步伐坚定,肩扛饮食用品,一路欢声笑语,缓缓向着大山的深处迈进。
道路愈发狭窄,愈发陡峭,愈发崎岖,也愈发湿滑难行。沿途,时而高大树木遮天蔽日,营造出一片荫翳;时而灌木丛生,野花散发着芬芳;时而山风飒飒,伴随着虫鸣鸟唱。
虽说平日里常在乡下工作,翻山越岭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攀登如此高峻的山峰,却还是头一遭。
路程尚未行至三分之一,便已腿酸腰痛,步伐踉跄,汗水湿透了头发,也浸湿了后背。刚进山时还信心十足,此刻信心却如坠入冰窖。甚至产生了折返的念头。
然而,看到始终走在前方,神色自若、谈笑风生的向导与摄友,内心便不断自我念叨、自我鼓舞:绝不能气馁,不能退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已然选择前行,留给身后的,就唯有背影。
不知不觉间,只能听闻潺潺溪水宛如在欢快歌唱,却不见溪水的踪迹。向导见状解释道,这便是所谓的地下河。由于水流经年累月地冲刷,泥土被冲走,石头留存下来,水道逐渐下沉,从而形成了这种只闻水声不见水流的地下河。也正因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方能在此繁衍生息。
攀爬过一段狭窄的石头坡,眼前赫然出现一片高大秀颀的乔木林。树木的躯干上,倒人字形的疤痕呈规律排列,乍一看,恰似怒目圆睁、眉毛竖起的战士面庞。
向导介绍,这便是漆树,其割漆操作与南方割橡胶颇为相似,这些疤痕正是割漆时,刀痕留下的印记。
如今,林业部门已明令禁止私人割漆。听闻,对漆过敏之人,行至此处,便会浑身泛起鸡皮疙瘩。我不禁对这些漆树上下打量了几眼,心中满是好奇:古人究竟是如何发现,这种树的汁液竟能制成漆的呢?
“咦!好漂亮啊!这是什么果子?”听闻摄友满是惊奇的话语,我不禁加快了脚步。走近一看,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人惊艳。只见一簇簇如珍珠般大小的野果,红得恰似早霞,在山风之中轻轻摇曳。
向导介绍说,这便是野山楂,也称作木胡梨。此时我略感口渴,拍完几张照片后,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串放入口中。轻轻一嚼,那绵甜的汁液瞬间在唇齿间四溢开来。
“快来看,这么大的蘑菇!”在一处急转弯处,前方摄友惊喜的呼喊声传来。走近一瞧,这些蘑菇不仅个头大,模样更是漂亮。好几簇蘑菇约二寸来高,菌柄与菌盖皆金黄金黄的,菌顶红得似火焰,它们挨挨挤挤地从土里冒了出来,宛如林中灵动的精灵。
向导笑着说道:“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眼下山上各类蘑菇正多。要不是这几天下了雨,可难见着它们呢。”
确实如此,仅在路边腐殖质较厚之处,我们又瞧见了雪白雪白的双孢菇、鸡腿菇,粉红如桃花般的珊瑚菌,像云朵般环生于枯木上的树灵芝,还有诸多叫不上名的菇类。
“这是什么花呀?”
只见一串约巴掌长度的花,每朵仅有指甲盖般大小,呈紫蓝色,它们骄傲地挺立在巨石旁的草丛之中,宛如正微笑着向我轻声问好。
这时,向导介绍道:“这花名为乌头,其根可用于入药。”
“快看,八月炸!”顺着摄友手指的方向抬头看去,只见高高的树枝上,挂着两个拳头般大小的果实。其外皮呈暗红色,纵向裂开一道大口子,黑籽白瓤清晰可见。
八月炸,学名八月瓜,是一种藤本植物,果实可食用,汁水丰富,味道鲜美,通常在农历八月成熟。因其炸裂后形状类似草驴的生殖器,故而被老百姓戏称为“老驴宝”。
我虽听闻并见过此果,却从未品尝过。当时,若不是它挂得太高难以够到,定要将其摘下尝个鲜。无奈只能望果兴叹,能做的唯有举起相机,把它摄入镜头。
在一处略显平坦的弯道处,我们停下脚步,稍作休憩。我坐在布满青苔的石头上,一边品尝着随身携带的食物,一边饶有兴致地观赏着那墨绿如染的苔藓。它们紧紧地贴附在树皮与石头之上,宛如毡毯一般,以顽强的生命力蓬勃生长着,呈现出千姿百态。
这苔藓,恰似一幅泼墨绘就的山水画卷,又仿若天空中瞬息万变的云彩。难怪清代大诗人袁枚会赋诗称赞:“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登山恰似行军打仗,同样需一鼓作气,不然便会陷入“再而竭,三而衰”的境地,越休息越不想挪动,愈发感觉脚痛气短。
起身转过山弯,蓦然瞧见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蓝底白字的标牌,上面写着几个极富幽默感的大字:没人疼就来爬山吧!爬完浑身疼!
众人相视,不禁莞尔,瞬间信心倍增,心中念道:“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哪怕爬到山顶浑身疼,也要坚持到底!”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终于,双腿仿若灌满铅般沉重,步伐也变得蹒跚起来。就在那火红的夕阳即将没入西山之际,众人成功抵达山顶。
将行李放置于即将作为夜宿之处的简易房内,我甚至来不及稍作休息,便即刻走出房门,站在门口的小平台上。
此刻,尽情映入眼帘的,是刚进山时尚需仰望,如今却能俯瞰的莽莽群山。那一座座山峰,仿若漂浮在云团之上,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宛如镀上了一层黄金,熠熠生辉。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感慨起孟子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我,如今正是登全宝山而小洛宁啊!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洛宁徒步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