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旅消费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当游客需求从“看风景”升级为“找共鸣”,“情绪价值共振场景文旅” 正成为激活行业新动能的关键。这种以情绪为纽带、以场景为载体的文旅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文旅的单向输出逻辑,通过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体验场景,让游客在与文化、自然、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情感满足,实现“景”与“人”的深度联结,为文旅产业注入持久生命力。
情绪价值共振:文旅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文旅消费已不再局限于“到此一游”的浅层需求,而是转向对情感体验、精神共鸣的深层追求。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文旅消费中,“为情绪买单”的游客占比超65%,其中90后、00后群体更将“能否获得情感共鸣”列为选择目的地的首要标准。这一趋势背后,是现代人对 “情感缺口”的填补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文旅体验释放压力、寻找认同、唤醒记忆,而“情绪价值共振”恰好精准回应了这一需求。
传统文旅模式往往聚焦于“资源展示”,如博物馆里静态的文物、景区内单一的观景台,游客只能被动接收信息,难以产生情感代入。而情绪价值共振场景文旅则以“用户情绪” 为核心,通过挖掘目的地的文化内涵、自然特质,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情绪场景。例如,在苏州平江路,不再是单纯的“逛古街”,而是通过“评弹茶馆听曲”“非遗手作体验”“夜游平江枕河”等场景,让游客在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中感受江南的温婉诗意,唤起内心对“慢生活”的向往,实现“场景氛围”与“游客情绪”的同频共振。
场景构建:情绪共振的三大核心路径
构建情绪价值共振的文旅场景,关键在于找准“情感触点”,通过“文化赋能”“互动设计”“氛围营造”三大路径,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体验者”变为“共鸣者”。
文化赋能,唤醒集体记忆。文化是情绪的“根”,只有深挖目的地的文化内核,才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情感密码”。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化为背景,通过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的沉浸式演出,将“粮食安全”“文明传承”等宏大主题转化为“父亲的麦粒”“李家村的故事”等具象场景。游客在剧场中跟随角色的命运起伏,感受祖辈的艰辛与坚守,唤醒对 “家园”“传承”的集体记忆,这种文化层面的情感共鸣,让文旅体验更具深度与温度。
互动设计,激发主动参与。单向的“观看”难以产生深度情绪联结,只有让游客主动参与,才能让情绪“流动”起来。成都“东郊记忆”文创园以老工业厂房为载体,不仅保留了机床、烟囱等工业遗迹,还设计了“工业风摄影打卡”“手工皮具制作”“livehouse 演出”等互动场景。游客可以穿上工装拍照,体验老工人的工作日常;可以亲手制作皮具,感受手工创作的乐趣;夜晚在 livehouse中跟着音乐合唱,释放内心的热情。这种“可触摸、可参与”的互动设计,让游客从“被动观赏”变为 “主动创造”,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实现情绪的正向反馈。
氛围营造,传递细腻情绪。细节决定情绪的“浓度”,通过场景的灯光、声音、气味等细节设计,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情绪氛围。杭州“西溪湿地・洪园”的“夜航西溪”项目,摒弃了传统夜游的“灯光秀” 模式,而是用低亮度的灯笼、芦苇丛中的萤火虫灯光、船夫的方言讲解,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静谧氛围。游客坐在乌篷船上,听着潺潺水声、远处的蛙鸣,看着两岸的树影婆娑,内心的浮躁逐渐褪去,感受到“宁静”“放松”的情绪。这种细腻的氛围营造,让情绪传递更自然、更动人,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共振效果。
未来展望:以情绪共振打造文旅新IP
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升级,“情绪价值共振场景文旅”将成为打造目的地IP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文旅场景的构建将更加精准化、个性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情绪需求,定制“治愈系”“热血系”“怀旧系”等不同主题的场景;利用 VR、AR 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场景,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中获得更强烈的情绪冲击;同时,注重“长尾效应”,通过社群运营、内容分享,让游客在离开目的地后,仍能通过照片、视频、故事回忆起文旅体验中的情绪共鸣,形成“二次传播”。
从“看风景” 到 “找共鸣”,文旅产业的核心逻辑正在转变。“情绪价值共振场景文旅”不仅是一种模式创新,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它让文旅不再是冰冷的资源展示,而是有温度的情感交流;让目的地不再是遥远的“景点”,而是能触动内心的“情感地标”。未来,只有抓住“情绪共振”这一核心密码,才能打造出更具吸引力、更有生命力的文旅新场景,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奇妙创意,快速落地
——创意江山旅游规划院会同欧盟中国委员会、欧盟基金,全国农联盟及多家央国企及上市公司,全国各地拓展EPC十f十0综合体落地.模式,拓展欧洲许多先进文旅ip,并在全国征召文旅及乡村合伙人。团队总策划为中国策划学创始人陈放老师,原创旅游、乡村ip几千个。
下一篇:山河画境 甘肃肃南·裕固风情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