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游客李先生在甘肃瓜州“大地之子”景区发现一处标有“最佳拍摄点 免费拍照 自愿消费”的打卡点,反复确认“是否真的免费”后,摄影师为其拍摄全家福。取照时却被索要20元/张,对方称“不给钱不能带走照片”。李先生愤而拒付,却担忧个人照片流向,心理备受困扰。景区回应称此为“个人行为”,文旅局承诺调查,但未明确整改措施。
话术误导与模糊标签
商家利用“免费拍照”引流,却将“消费”环节隐藏于取照步骤,立牌强调“自愿消费”,实际通过扣留照片施压付费,涉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
监管真空下的“个人行为”悖论
尽管文旅局认定涉事摄影点“非官方设置”,但景区作为管理方,对承包或入驻商户缺乏有效约束。类似推责表述在今年7月张掖马蹄寺“天价过路费”事件中同样出现——景区在县道设卡收300元/人“深度游费”,文旅局起初承认违法,后又改口称“系临时工误解政策”。
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涉事摄影点无明确经营主体,游客投诉后仅能“退款了事”,而景区未受处罚。此类纠纷多因金额小、举证难,游客常放弃维权,变相纵容乱象循环。
2025年以来,文旅部严打强制消费,上半年办结案件超1600起。但甘肃部分景区仍顶风作案,深层矛盾凸显:
厘清责任链条
景区应对合作商户资质、收费公示全流程监管,推广“一商户一编码”备案制,避免“个人行为”成免责借口。
技术赋能透明消费
借鉴杭州西湖模式:在公共景点增设自助拍照设备,扫码即取;或要求摄影点采用“扫码付费-自动打印”一体机,切断人工强卖环节。
强化执法联动
参照云南文旅做法,在景区入口公示“维权直通码”,联合市场监管部门驻点巡查,对三次违规商户驱逐出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