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吃槟榔,就会觉得槟榔这种东西又硬又苦,非常的不好吃。可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嚼槟榔,而且一嚼就停不下来。那么,为什么这种又硬又苦的东西,会让人如此上瘾呢?
槟榔是棕榈科槟榔属植物的果实,长得像迷你版橄榄。新鲜的槟榔果刚摘下来时,直径大概1-2厘米,单颗重量3-5克,表皮是青绿色,里面的果肉是白色的,嚼起来又苦又涩,还会嚼出红色的汁。
我们平时在超市买的槟榔,大多是“加工槟榔”,不是新鲜的。比如,新鲜槟榔果摘下来后,会用石灰水浸泡,再加入甜味剂、香精、薄荷、甘草等,最后切成小块,用槟榔叶包裹,或者直接装袋。
这种加工后的槟榔,单颗重量会轻一点,大概2-3克,口感也变了。比如,石灰水中和了苦味,甜味剂和香精让它有了“甜辣”、“清凉”的味道。
而且,不同地区的槟榔大小差异不大,但是加工方式影响“嚼感”。海南人喜欢嚼新鲜槟榔,会搭配蒌叶和贝壳粉,嚼起来更涩但劲大。而湖南的加工槟榔更注重口感,会把槟榔果煮软,切得更薄,单颗更小,方便连续嚼。
那么,为什么嚼槟榔会上瘾呢?
很多人以为“上瘾就是好吃”,但是槟榔刚好相反。它的上瘾和口感关系不大,主要靠一种叫“槟榔碱”的成分有关。因为,“槟榔碱”会和大脑里的“胆碱受体”结合,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
科学家研究发现,多巴胺是让人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比如,吃甜食、玩游戏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觉得舒服。而嚼槟榔时,槟榔碱持续刺激多巴胺释放,哪怕刚开始觉得难吃,大脑也会记住“嚼槟榔能舒服”,慢慢就会想再嚼。
不过,长期嚼槟榔,会让大脑的胆碱受体变“迟钝”。需要更多的槟榔碱才能达到之前的愉悦感,这就是“耐受性”。所以,有的人从一天几颗,慢慢变成一天10-20颗。
吃槟榔上瘾后,想戒掉就很困难了。因为,槟榔碱不仅作用于大脑,还会刺激口腔黏膜和消化系统。戒槟榔的人,前1-2周会出现口腔发苦、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数据发现,嚼槟榔超过5年的人,戒断成功率只有18%,比戒烟成功率低不少。
除了生理上的槟榔碱作用,心理依赖也是让人戒不掉的原因,因为很多人把嚼槟榔当成 “社交工具”。比如,湖南、海南的一些地区,见面递槟榔和递烟一样普遍。
还有人把它当成“提神神器”,开车、加班时嚼一颗,觉得能抗疲劳。这种“场景绑定”,让槟榔从零食变成了必需品,哪怕觉得难吃,也会因为需要“社交”或“提神”而继续嚼。
在我看来,槟榔看着小,但是危害却很大。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都尽量少嚼槟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