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永顺毛坝乡,雾气未散……山坡间,成片的藤叶舒展嫩芽,清凉的气息随着手指的轻揉弥散开来。当地人说,这是“莓茶”,祖辈口中的“神茶”。
它见证过土司抗击瘴气的传说,也伴随红军走过峥嵘岁月。如今,它再次进入历史的聚光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永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冰告诉我们:“永顺要靠莓茶,把传统资源变成发展引擎。”
叶子里有生活:农民的笑容与产业的版图
走进永顺县润雅乡的高山茶园,藤叶在朦胧雾气间舒展,茶农们忙于采摘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过去,很多人把莓茶当作零星收入,如今他们选择留在家门口,把茶园当作真正的“饭碗田”。稳定的收益让家庭开支有了底气,也让留守的土地焕发出生机。
这种变化,源于永顺对莓茶的整体布局。全县出台《特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园区,对大户和合作社进行奖补,推动“产业一乡一品”。目前,莓茶种植面积达11.2万亩,年产值12亿元,带动近3万人增收。2024年,永顺获评“湖南茶叶新质生产力十强先行县”。
“数字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农民心气的转变。”刘冰说。茶从副业变为主业,农民变为产业主体,正是这片叶子带来的深刻变化。它撑起的,不只是经济账本,更是乡村发展的信心。
叶子里有未来:科技赋能与标准护航
在芙蓉镇发树村良种培育基地,科研人员正逐株为莓茶种苗建档。这里保存着8万余株资源,建立起了庞大的品种资源信息数据库。
“莓茶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黄酮含量和健康属性。”刘冰告诉笔者。正因如此,科研团队正围绕“二氢杨梅素”展开研究,并尝试开发保健品、饮料和日化用品。
永顺县携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从栽培到加工的全链条标准,实现了质量全程可追溯。全县7.9万亩茶园通过绿色、有机或地理标志认证,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零增长”。
如今在现代化工厂里,可以看到袋泡茶、速溶粉、莓茶含片正打包发货。科研赋能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更拓展了产业边界,让一片藤叶在健康中国的语境下拥有了新的可能。
刘冰介绍,在她的设想中,莓茶的发展将不仅限于茶饮,而是要延伸出更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健康、食品、日化等多个领域。
叶子里有精神:文化赋魂与品牌突围
在土司大营景区,舍巴节与莓茶文化节同台而起。歌声、鼓点与斗茶声交织,这片藤叶在文化的加持下,获得了更多的意义。
近年来,永顺注册了20余个商标,统一“永顺莓茶”地理标志标识,打造“司城贡茶”等系列品牌。2024年,永顺莓茶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评“最受欢迎产品”,新华社、央视等媒体相继报道。借助电商与直播带货,永顺莓茶的销量一路攀升,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莓茶与文化的结合。老司城的厚重历史、芙蓉镇的千年古镇、猛洞河的浪漫漂流,与莓茶相互成就,形成独特的“农文旅”融合模式。藤叶成为游客感知湘西的一扇窗口,也成为地方自信的文化符号。
夜幕降临,溪洲山谷里茶香依旧。采访团离开时,笔者心里闪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一片叶子,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
答案也许就在眼前。它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载体。它让人看到,高质量发展需要三重力量——政策的坚定、科技的突破、文化的滋养。
永顺莓茶,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湘西的振兴故事。那清冽的香气,既属于山谷,也属于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新湖南 • 湘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