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迎白露,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自此暑气渐消,昼夜温差将进一步加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病科芦波副主任医师说,市民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都应遵循“收养”原则,顺应“阳消阴长”的自然规律,注重防燥润肺、安神敛志,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衣:早晚添衣,护腰暖脚
民间常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此时,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越来越盛。
芦波提醒,市民在白露时节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袒胸露背,睡卧不贪凉。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市民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加强防护,气温下降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负荷,可能诱发高血压、心绞痛甚至脑卒中。建议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必要时在医嘱下调整用药。
新华社图表,9月7日将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中医专家介绍,白露时节气温下降更明显、昼夜温差增大,容易诱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皮肤和关节等方面的疾病,养生防病重在润燥、保暖和调畅情志。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食:养肺润燥,少辛多酸
白露时节,“燥”为其特点,秋燥伤人,易伤津耗液,常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
芦波建议;多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豆浆、牛奶、淡茶等以养阴润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梨、橙子、柚子、萝卜、藕、银耳等以润燥生津;多食百合、蜂蜜、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的清肃之性;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等,可以促进排便,防止肠道积滞,化火伤津而致大便干燥。
同时,要“少辛多酸”,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味发散之物的摄入,以免助燥伤肺,消耗津液。可以适当多吃一些乌梅、西红柿等带有酸味的食物以收敛肺气,滋阴润肺。建议尽量戒除烟、酒、咖啡、浓茶及煎炸食品,以免化燥伤阴。
白露时节,芦波向市民推荐一道养生食谱——沙参枸杞粥。准备沙参15克、枸杞15克、玫瑰花3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首先将沙参煎汁去渣,后以药汁与枸杞、粳米同入沙锅,再加水适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玫瑰花、冰糖,搅匀稍煮片刻即可。沙参枸杞粥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明目之功效,可用于秋季常见阴血亏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眼睛干涩等症状。
新华社图表, 9月7日将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 新华社发 冯德光 作
住:早卧早起,顺应秋时
白露的起居养生,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调整,帮助身体从夏季的“散”平稳过渡到秋季的“收”。《黄帝内经·素问》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市民首先需要适当提早入睡时间,建议最晚不过晚上11时,“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收一舒,符合秋季“养收”之道,有助于保持全天精力充沛。
其次,人们要注意适时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可选择天气晴好的上午10时到下午3时之间开窗通风,秋季空气干燥,流通的空气可以减少室内病菌滋生。最后,可通过使用加湿器或在屋内放一盆清水适当增加湿度以缓解秋燥,防止呼吸道因干燥而产生不适,同时滋润皮肤。
新华社图表, 9月7日将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因秋气渐深,温差较大,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水珠而得名。此时节,已经随处可见晨光下散落在草叶上的晶莹露珠。 新华社发 曹一作
行:动静结合,舒缓收敛
芦波提到,白露时节的活动,应从夏季的“动”逐步转为秋季的“静”,可选择动作舒缓、运动量平和的项目,以“微热不出汗”或微微出汗为最佳限度,切忌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与津液,违背秋季“养收”的原则。
推荐在日出之后和傍晚时分散步或慢跑,或者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作柔缓的运动,既能拉伸筋骨、促进气血流通,又能调息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