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是一座古代军事关隘,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长期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流通道……”今年暑期以来,嘉峪关长城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更加忙碌,向前来参观的各地游客一遍遍讲解嘉峪关长城的故事。
张晓燕向游客讲解嘉峪关长城的历史(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当时,在现场听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非常激动也倍感振奋,这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创造。”张晓燕说,从事讲解工作23年来,她和同事们查阅历史资料,不断梳理总结,做出多个版本的讲解方案,满足不同游客接收信息的偏好,让游客更全面了解长城、感悟长城精神。
“墙体含水量处于正常范围。”今年7月中旬夜里的一场暴雨让杨殿刚紧张起来,身为嘉峪关长城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一大早他就驱车察看嘉峪关长城重点监测区域情况。
工作人员正在修补夯土长城墙体(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嘉峪关长城是夯土城墙,除了每月一次的常规‘体检’,文保人员还会在极端天气后检查长城重点监测区域的病害发育情况,及时修补受损部位。在修补过程中,我们采用与原墙体性能一致的配土,确保修旧如旧、修旧如故。”杨殿刚说。嘉峪关市境内43.62公里长城墙体、12.94公里壕堑、8座关堡、49座墩台都留下了文保人员的足迹。
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李森说,长城曾是他小时候的乐园。“我现在在关城城墙下扮演明朝驻扎嘉峪关的最高军事长官‘游击将军’,为游客加盖类似现在护照的‘关照’纪念品印章。”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被一些游客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吸引很多网友关注。如今,李森也注册了社交网络账号,以这份“关照”让更多人了解嘉峪关长城的历史。
游客沉浸式观览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近年来,嘉峪关文物景区开启“全景全时”旅游模式,不断创新长城活化传承利用形式,将厚重的文化与时尚的旅游消费场景结合,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们打造了国内首部原址实景长城文化沉浸式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让游客在夜晚虚实交织的光影世界中,了解‘天下第一雄关’的前世今生,感受长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娜说。
夜游灯光剧、方特烟花秀、“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研学产品等相继推出……文旅与长城在嘉峪关擦出别样火花。2024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接待游客379.07万人次,同比增长34.74%。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制: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
统筹:陶玉德
策划:李红笛 卜叶
记者:魏晋雪 寇刚(见习)
配音:万桉
鸣谢: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