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抵达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皂河赵家糁汤烹饪技艺”传承基地——赵家糁汤店开展文化调研活动,探寻大运河滋养下的民族交融故事与非遗传承现状。
从山东到皂河:一碗汤里的迁徙与扎根
传承人赵培云向“古运新声”团队讲述了这碗汤的源流。据他介绍,其先祖沿着大运河从山东迁徙至皂河定居,也将回族的饮食习俗带到了这里。赵培云说,这份原本是回族家庭冬日驱寒的家常味,被引入市场广受欢迎,“又养胃又好喝,市场非常认可,从山东到皂河都喜欢这个。”2017年10月,“皂河赵家糁汤烹饪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了从民族记忆到地方风味的华丽嬗变。
团队成员与赵培云(左二)、赵阳(右一)合影 李宁 供图
皂河镇依着大运河,这汤从一开始就是用运河水熬的,也因此这汤的滋味,自始便融入了运河的魂魄。提起这条母亲河,赵培云感慨道:“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在饮用运河水,沿运河一带沿线都是在靠运河生活着滋养着。” 运河水,早已是汤底不宣的秘方。
赵培云向团队成员介绍糁汤与大运河的渊源。李宁 供图
如今,这碗承载着民族交融记忆的汤品,其醇香已飘出古镇。2020年9月,作为宿迁市湖滨新区非遗项目的代表之一,赵家糁汤参加了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提及此事,赵家传承人倍感骄傲,认为这是对传统技艺和文化价值的肯定,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运河边的这份独特风味。
运河边的文化传承:大学生眼中的非遗技艺
早上7点,团队成员来到店里,参观了赵师傅的厨房,桶锅里奶白浓稠的牛骨汤翻滚着,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灶台上的牛肉锅贴煎得焦黄。赵培云的儿子,第六代传承人赵阳师傅动作流畅地舀起滚烫的骨汤,冲入碗中的蛋液,蛋花瞬间如云绽开,再撒上翠绿的香菜末和胡椒粉。“孩子们尝尝!”他热情地招呼道。队员品尝后,对汤中充盈的牛肉香、麦仁香以及鲜醇浓厚的口感赞不绝口。
赵阳师傅为队员现场制作糁汤。袁心悦 供图
“只要是皂河人,老的少的都爱喝俺家这汤。”对团队成员介绍时,赵培云师傅脸上洋溢着对自家技艺的笃定与骄傲。过了一会,店里开始陆续上客。当地居民一人点上一碗糁汤,配上一盘牛肉锅贴,便是地道的早餐。一位常来的本地老人一边享用,一边笑着对团队成员说:“汤好喝、人实在,就是咱皂河的老味道!”
看着店里熙攘的食客,听着汤锅持续的翻滚声,实践团队员袁心悦在采访过两位传承人后深刻感慨:“从家族餐桌到市井烟火,再到非遗名录和运河博览会,一碗赵家糁汤的故事,正是大运河文化带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一个生动缩影。” 袁心悦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