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中国旅行社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从传统跟团游逐步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变,从线下门店主导到线上平台强势崛起,旅行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试图从行业现状出发,探讨国内旅行社在新时代下如何“破局而出”,赢得新一代消费者的青睐。
一、传统旅行社面临“三重压力”
尽管旅游市场逐渐复苏,但旅行社行业并未一帆风顺,反而处于“去中介化”“利润薄弱化”和“消费断层化”三重压力之下。
1. OTA平台的冲击日益明显
以携程、马蜂窝、飞猪为代表的在线旅游平台,凭借强大的价格透明性、用户评价体系和便捷的预订功能,已经成为多数消费者出行前的首选。传统旅行社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失,客户流失率明显提升。
2. 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团体游价格战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周边短途游和热门景点游方面,利润几乎被压缩到“个位数”。传统依赖票务差价和团队返利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
3. 新一代消费者偏好改变
“90后”“00后”逐渐成为旅游消费主力。他们更重视旅游的独特性、自由度和互动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打卡式”行程。这种需求变化对传统旅行社的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数字化转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进化”
面对不断演化的市场格局,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从原来的“产品运营”转变为“用户运营”。
1. 私域流量建设成为重点
通过微信社群、小程序、抖音账号等方式,旅行社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通过社群运营实现客户沉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反复营销和个性化推荐,是当前旅行社保持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
2. 数据驱动产品研发
部分有远见的旅行社已经借助大数据工具分析用户兴趣、出行频次、支付能力等信息,以反推产品设计。例如,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前夕,依据用户浏览行为调整路线,动态定价,从而提升转化率和客户满意度。
3. 与直播带货平台深度合作
旅游+直播成为一大风口。不少旅行社负责人、导游、地接人员亲自上阵,在抖音、快手直播推销自家线路。借助主播的影响力和平台算法,原本冷门的旅行路线也可能实现爆款逆袭。
三、打造“差异化”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1. 深度定制游成增长引擎
“深度定制+小团服务”正成为中高端客户的新宠。比如,围绕“藏地文化探秘”“中国古村落采风”“戈壁徒步+星空露营”设计的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旅客探索未知的愿望,也极大提升了旅行社的溢价空间。
2. 跨界合作打造沉浸式体验
旅行社正越来越多地与文化公司、艺术机构、摄影组织等跨界合作。例如,在敦煌推出“丝路美学沉浸游”,在婺源开展“油画写生旅行班”,打破传统游览模式,将“参与感”与“创作感”融合在旅途中。
3. ESG理念融入旅游设计
一些头部旅行社已开始试水可持续旅游设计,如“无塑环保路线”“低碳出行套餐”“乡村振兴主题游”等,吸引注重环保与社会责任的中产及年轻群体。这种绿色理念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企业品牌力,也有助于实现长期发展。
四、政策利好与地方文旅融合助推行业复苏
随着国家层面对文旅产业的持续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正通过发放消费券、开放景区夜游、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拉动旅游市场回暖。旅行社如果能积极与地方政府、文旅局、景区合作,有望获得政策补贴、客源倾斜等资源支持。
例如,福建省在“清新福建”品牌下,联合当地旅行社推出了“乡村漫游+非遗体验”系列产品,在抖音平台热度持续攀升;四川则将“天府旅游名县”品牌建设作为旅行社协作推广平台,不仅拉动了客流,也提高了目的地曝光度。
五、总结与展望:旅行社的“第二次创业期”已经到来
过去,旅行社主要依靠渠道优势与团队组织能力来获取利润,而如今的竞争核心,正向“内容创意”“服务体验”和“技术赋能”三个维度转移。
未来5年,国内旅行社的出路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如何从“卖行程”转向“卖生活方式”,从“批发式操作”转向“用户资产运营”。谁能率先实现这一角色转型,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这是挑战,更是一次属于中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二次创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