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零食是人之常情,年轻人尤其喜欢。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90% 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吃至少1 种零食。但是,的确有人对零食兴趣寥寥,还有少部分人能控制住吃零食的欲望,控制摄入从而有效避免了肥胖、营养不良、炎症等负面影响。这部分人成为令人羡慕的“自律高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人为什么要吃零食,那90% 的人群是如何被零食“套牢”的。
补充能量:正餐摄入量不足或者缺少某一顿正餐时,能量不够身体所需,零食可以很好地补足,这是零食的一大积极作用。
满足口感:零食往往口感丰富,如酥脆、软糯,味道也可甜、可咸、可辣,满足人们对食物味道多样性的需求,可以有效解馋。
情绪调节:咀嚼酥脆的食物、简单重复动作(如嗑瓜子)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焦虑、打发无聊时间,比如追剧时吃零食。含糖丰富的零食还可以促进当下分泌多巴胺,令人短暂地开心,堪称“精神燃料”。
社交方式:零食也是一些社交场合中的重要角色,就像社交时烟酒的媒介功能。在聚会、打牌、游戏等场合下,大家分享零食是一种社交礼仪。也有一种情况是当身边有人吃零食时,自己明明不想吃,但是也鬼使神差地加入了。
我们并不是要彻底戒掉零食,而是要控制扩张的吃零食欲望,也就是明明已经不饿了,还是想吃点什么的想法。这往往不是因为正餐的能量不足导致,而是和第三条关系更为密切,也容易受第四条影响。
而那些不容易被诱惑的人,都做对了什么呢?
基因
有人吃一口就获得了快乐,有人吃十口还不够。对零食的欲望之所以有差异,与影响食欲和饱腹感调节的基因有关,这种“天选瘦子”基本不需要后天努力。
比如,携带某种特定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有较低的多巴胺受体密度,这可能使得他们在吃东西时收获的快感减少,从而会控制进食,来获得足够的满足感。
吃够蛋白质
很多人减肥期间努力不吃零食,正餐也不敢吃肉,结果就是更想吃零食。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可以增加饱腹感激素的分泌,并会降低饥饿素水平,这对控制食欲很有必要。
正餐定时定量
“一日三餐”是饮食的基础,规律地吃好三顿饭,热量足够身体需要,就能大大降低吃零食的空间,即使有情绪上的需求,肚子也饱了,吃的量有限。
适量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太低会让你去零食中补足,而摄入过多,尤其是一餐中绝大部分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也会让你想来点零食。这是因为高碳饮食,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并不会马上带来饱腹感,反而马上升高血糖,让人在餐后想迅速再“吃一波精制碳水”。
不买零食
“没有卖买就没有伤害”,吃零食也是一样。这是一种被慢慢培养起来的习惯,很多时候并不是主动想吃,而是恰好手边就有。餐桌、茶几、工位、床头,都摆着触手可得的零食,不知不觉就吃下很多,而自己很可能还没意识到。买得少,甚至不买,从源头上杜绝是最快见效的。
远离零食搭子
吃零食会被身边人“传染”。一项调查显示,25% 的办公室人员每周至少从同事处获得1 次零食,平均每周办公室吃零食的热量超过1300千卡。就算自己控制住诱惑,零食搭子也会来撩拨,拼单奶茶、分吃点心、各种尝鲜,都是办公室熟悉的画面。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人,当别人开始分享零食,会起身暂时离开这个小环境。
吃健康零食
并不是所有零食都是不好的,我们也没有必要戒零食,健康的好零食还是提倡吃的。能杜绝“垃圾食品”的人,往往已经把好零食吃够了,便没有余地留给不健康的零食。原味的坚果、无添加或少添加的奶制品、粗粮谷物、粗加工肉类和豆制品,这些都是好零食。
控制液体食物
液体和固体食物对食欲的影响是不同的。液体食物,比如粥、汤、机打蔬果汁等,要比固体食物穿越胃的速度快得多,吃完之后要比吃固体食物饿的快。控制液体食物的量可以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零食的补充。
睡眠充足
充足的睡眠可以控制食欲,它有助于调节胃饥饿素水平,这是一种增加食欲的激素。睡眠充足时,胃饥饿素水平就会降低,同时还能增加瘦素,没有那么想半夜起来吃个小蛋糕。
随时释放压力
短时过度的压力会提高皮质醇水平,长期的压力则使皮质醇基础值升高,这会增加食欲,尤其是对高糖高脂的零食没有抵抗力。日常适当释放压力,比如积极休息、适度运动、旅行、冥想等,可以缓解对零食的渴望,减少情绪波动带来的额外摄入。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能给身体和大脑更多时间去释放抵抗饥饿的激素,并传达饱腹感的信号。在吃饱后,我们的大脑需要大约20 分钟才能收到饱腹感信号,如果吃得太快、缺乏咀嚼,大脑反应不过来,就表现为“大脑说不饱,肚子已经饱了”。在一项针对30 名女性的研究中发现,吃饭速度快的受试者比吃饭速度慢的人,在一顿饭中多摄入了10% 的热量,而饱腹感反而明显降低。
TIPS
让生活“喂饱”情绪当生活中充满比吃东西更具有吸引力的事情,我们对零食的期待就会自然降低。打破“吃零食是一天中的快乐事”这种体验,把快乐的来源分配给工作、运动、生活点滴,从中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喂饱我们的情绪,不健康的零食自然会失去诱惑力。
■
内容来源:《健与美》202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