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宁的烟火气与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相遇,一道融合地域特色的红烧鲫鱼便承载了独特的文化情怀。这道看似家常的菜肴,实则暗藏海派饮食文化的精妙密码。
上海本帮菜以“油重、味浓、糖重、色艳”著称,其根源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当时,浦东三林人张氏夫妻经营的夫妻店,以红烧草鱼、豆腐血汤等浓油赤酱的菜肴,满足了小商贩、车夫等底层劳动者的果腹需求。这种“价廉、味重、量足”的饮食风格,逐渐演变为本帮菜的基因。而红烧鲫鱼作为本帮菜中“红烧系列”的代表,既延续了这一传统,又因鲫鱼的鲜美与“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成为年夜饭桌上的常客。
辽宁红烧鲫鱼在传承本帮技法时,巧妙融入了地域特色。选用当地活水鲫鱼,以老抽、冰糖、料酒调出琥珀色酱汁,文火慢煨至鱼肉如蒜瓣般绽开,酱汁挂壁不滴。这一过程中,“糖的妙用”尤为关键——冰糖不仅中和了鱼肉的腥气,更赋予其“甜而不粘、浓而不咸”的层次感。而“文武火”交替的技法,则让鱼肉外酥里嫩,与上海红烧肉“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的口感异曲同工。
这道菜的文化内核,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本帮菜从徽菜、苏锡菜中汲取灵感,又融入法租界黄油、咖喱等元素,最终形成“家常而不简单”的独特风格。辽宁红烧鲫鱼亦如此:它既保留了本帮菜“浓油赤酱”的视觉冲击力,又通过本地食材与烹饪习惯的调整,让海派风味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盘红烧鲫鱼,盛的是鱼肉的鲜美,更是文化的交融。当酱香在舌尖绽放,我们品味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座城市、一个菜系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