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橘子洲景区125号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长沙非遗馆”)内,一面名为“家·长沙”的互动种草墙,记录着游客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与祝福。7月18日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橘子洲,当风雨停歇,工作人员在清理维护时,发现墙面上悄然多了一行新鲜的字迹,落款处清晰地写着:一位来自广东清远的游客。留言内容质朴却饱含深情:“躲雨遇暖,文化暖心。长沙,我要再来一次。”
清远游客给长沙非遗馆的感谢留言。均为长沙非遗馆供图
暴雨突袭,非遗馆敞开“家的门”
7月18日上午,毫无征兆的骤雨倾盆而下,瞬间将橘子洲景区笼罩在一片水幕之中。正在户外游览的众多游客猝不及防,被雨水追逐,仓皇寻找避身之所。就在这紧急时刻,坐落在景区125号的长沙非遗馆,馆内工作人员迅速把戏园的大门敞开,冒着雨站在门口,向在雨中奔走的游客大声指引:“快进来避避雨!”一个个被雨水淋透的身影,带着满身湿气,被热情地迎进了这个临时的“避风港”。
馆内,工作人员的行动高效而充满关怀。他们深知浑身湿透的游客最易受寒感冒,第一时间关闭了冷气空调,避免凉意侵袭。紧接着,一杯杯冒着热气的姜茶被迅速准备好,递到每一位瑟瑟发抖的游客手中。“来,快喝点热的暖暖身子!”工作人员温暖的话语伴随着姜茶的暖意,从掌心蔓延至全身,熨帖着被雨水打湿的身心,驱散了狼狈带来的寒意。暖意氤氲在馆内,紧张的气氛逐渐被温暖取代。
长沙非遗馆戏园里,一个个被雨水淋透的身影,带着满身湿气,被热情地迎进了这个临时的“避风港”。
“文化雨”润心田,意外邂逅湖湘瑰宝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馆内的工作人员并未让避雨的时间虚度。他们主动化身文化使者,为游客提供轻声细语却热情洋溢的导览讲解。工作人员引领着大家,将避雨的短暂间隙变成了一场深度体验湖湘非遗魅力的“文化雨”。
在鬼斧神工的浏阳菊花石雕前,工作人员讲述着大自然的馈赠与匠人的巧思,让游客惊叹于石中绽放的永恒“菊花”。
移步至湘绣作品《沁园春·长沙》旁,指尖划过细腻丝线勾勒的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工作人员不仅解读着诗词的磅礴意境,更阐释着湘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绝技
湘绣互动体验区,湘绣老师正带领着一位兴致盎然的游客围坐在绣架旁,一边示范着湘绣独特的“掺针”等技法。游客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亲手在素缎上绣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等诗词。指尖在丝缎上流转,彩线在布面间穿梭,避雨的游客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与专注中。这份独特的“动手”体验,瞬间拉近了游客与千年非遗技艺的距离。
湘绣老师(左)为游客示范着湘绣独特的“掺针”等技法。
而在光影跃动的长沙皮影戏展示区,工作人员则生动讲述着这门古老光影艺术的叙事魅力,幕布后仿佛传来历史的低语与现代的回响。冰冷的展柜玻璃后,那些承载着厚重湖湘历史的文化珍品,在工作人员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仿佛被瞬间唤醒。
一位刚刚放下绣针、捧着姜茶的游客,尽管衣衫未干,脸上却已漾起由衷的笑意,感慨道:“真是没想到,躲雨还能躲出这样一场‘文化雨’来!这杯姜茶暖身,但这亲手绣‘长沙’的体验和这份体贴,更是暖了心窝,值了!”这声感叹,道出了许多避雨游客的心声。一场意外的风雨,竟成了深度连接长沙文化、亲手触摸非遗的难忘契机。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军说:“服务公众本就是(长沙非遗馆)职责所在,面对突发情况,更要尽己所能为游客撑起一片临时的屋檐。我们希望能把这座馆,真正做成一个让市民和游客感到亲切、温暖的地方。”这质朴的话语,正是“家·长沙”策展理念最生动的注脚——这里不仅陈列着湖湘文脉的瑰宝,更致力于成为一座传递城市温度、提供心灵庇护的“精神家园”。
来源丨长沙晚报 掌上长沙
供稿丨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