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旅游的火爆,哈尔滨越来越多特色小店成了抖音、小红书上很多外地博主来哈的热门打卡地。在道里区尚志大街与霁虹街交汇处,藏着一家名叫“钊岐下午茶”的街角小店,依然稳居这个夏天哈尔滨“种草店”C位。很多博主的打卡笔记中,那面绘有老奶奶画像的彩绘墙早已成为“网红墙”破圈。他们管61岁的店主张艳叫“时髦奶奶”,赞这家店为“哈尔滨隐藏彩蛋”,还有评价“像宫崎骏《千与千寻》里婆婆的茶屋,一秒带你回到童话般的夏天”。
“网红墙”流量密码
是“10年后的自己”也是“理想自我”
来打卡钊岐下午茶的人,最先都是被那面“网红墙”深深吸引的。店主张艳告诉记者,店是8年前开的,后来她想着给这幢独立二层小楼“添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和一名哈师大美术专业的研究生一商量,决定将“10年后的自己”跃然墙上。
画面中,她穿着绿色布衣,银发上以草结环,笑眯眯地手捧咖啡杯,望向远方,银发与皱纹被阳光镀上金边……覆盖小楼一整面,且看起来鲜亮、“上相”的彩绘墙,加上绿植簇拥的田园风门头,以及藏身老居民区的隐秘位置,恰恰制造了一种反差感场景,产生了“寻宝式”体验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与分享欲。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着“10年后的张艳”,找到了这里。他们管这家小店叫“哈尔滨隐藏彩蛋”,在墙下合影打卡。聊起来,他们发现“奶奶太有范儿了”,不仅穿着时尚,想法前卫,心态也“年轻得像个小女孩儿”。有博主在打卡日记里这样写道:
奶奶说这是10年后的她自己,我倒觉得这也是“老了但并未老去的我们”。
年轻人们从这面墙中寻找向往的生活,也与“理想自我”对望。在张艳看来,这面墙有着“时光胶囊”的寓意:所谓未来,其实是无数个值得珍视的当下。她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从坐在墙下合一张影开始,“慢下来”,去对抗生活中的焦虑,也对抗遗忘。
用花店的思路
做一个“不像咖啡的咖啡店”
很多人好奇“钊岐下午茶”名字的由来。张艳告诉记者,“钊岐”是她女儿的名字。用这个名字做店名,小店像是张艳的又一个“孩子”。
在做钊岐下午茶之前,她开了18年花店。后来因动迁,鲜花店歇业。彼时虽年过五十,但她不甘心就此过上退休生活,心想“人生还能不能有更多可能性”。于是,她专门跑到学校系统学习咖啡制作,并将自己做花店的理念,搬进了这个二层小楼。
当很多店盛行ins风、侘寂风和极简美学,张艳却以“未完成的治愈感”破圈:墙体颜料局部剥落露出砖纹,阳光在墙面投下斑驳树影;门口白色栅栏上爬满了绿植,像给小店系了条绿丝带;窗台上、餐桌上摆满了雏菊、玫瑰,连墙角都藏着花束——像是一种“不精致的生活感”,反而契合了很多年轻人“放松与治愈”的内心需求。有博主写到:
“网红店很多,但只有在这里,想坐下来喝杯咖啡,和奶奶说说话。”
小店开在街角,圆了张艳心中一直以来对“街角小店”的憧憬。“像花草需要土壤,人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地方来‘安放自己’。”她告诉记者,小店经常有很多大学生光顾。熟了,她问孩子们:“以后,你们会留在哈尔滨吗?”
她希望决定远行的年轻人,能记住自己曾在这里停留过,也希望很多来到哈尔滨的外地年轻人,能因为她的小店,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身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张艳经常会把自己买来的哈尔滨文创明信片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家乡的一切让她引以为傲、心有所栖。因此,她很想用小小的店铺,自己“小小的力量”,传递家乡“一切的美好”。
张艳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每每听到片子开头“下一站,儿童公园”的车站报名,都会热泪盈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她向每一个来到店里的人们推荐这部片子,并且告诉他们,“哈尔滨不止现在的美好,也有温暖的城市记忆”。
“慢”和“小”
也是一种力量
小红书上很多钊岐下午茶外观照片,让人错觉这是间宽敞开阔的网红地标店。推开门才发现,里面是间小二楼。这种“反差感”的小楼,恰恰成了很多人“掏心窝子的地方”:店里的留言本和便签贴上,有人写下“想家的泪水”,有人写下“生病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有人甚至把心事和悄悄话写成给店里小猫的信,默默压在了透明桌布下……
小小的、显得有些“拥挤”的街角小店,堆满了生活的温度,让人卸下了防备。在这里,蜷在角落喝杯咖啡,看猫打架、看花喝水,烦恼就像被暖风吹散的雾,慢慢淡了。张艳从不追问那些装着心事的年轻人“怎么了”,只递上一句“慢慢来”。
孩子们羡慕“奶奶的潇洒和浪漫”,张艳也会和很多年轻人交换心事,交换曾经焦虑和迷茫的过往。比如,自己也并非一帆风顺,小店几年前也曾陷入低谷,一个月没来什么客人,水电费都赚不出……但她不觉难,反而那段艰难的时光,是“最沉得下心的时候”……
张艳告诉他们,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慢”与“小”,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比起那些宏大的目标,张艳更希望,每一个来过的人,能“停一停,让心有个地方歇脚”,希望他们愿意多留几天,看看这座城市的美。
很多孩子回到自己的城市后,
在打卡日记里这样回应:
时髦奶奶,
因为您,
真的感受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
温暖与美好。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佟波 记者:王坤 文/摄/视频
编辑:马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