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六郎寨景区
从千年古寨到乡村旅游新地标
图为六郎寨景区一角。
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与黄河峡谷的褶皱深处,位于兴县瓦塘镇前彰和墕村的黄河奇石湾(六郎寨)正以“地质为骨、文化为魂、生态为脉”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旅游的新篇章。这片曾见证李牧戍边、杨延昭屯兵的古寨,如今既是国家3A级景区,更是兴县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的“金钥匙”,让千年边塞文化与黄河生态画卷在新时代交相辉映。
一石一史一湾水
“你看这骆驼峰,像不像正驮着粮草走向边关的队伍?”站在观景台,来自陕西榆林的摄影爱好者王磊举着相机,镜头对准黄河岸边的象形奇石,“既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又藏着江南的灵秀,难怪古人要在这里屯兵驻守。”
黄河奇石湾的魅力,正在于这份“刚柔并济”。40余处核心景点中,骆驼峰、狮子回头等象形奇石历经2.5亿年地质演化,在黄河水流冲刷下勾勒出独特轮廓;莲花洞、圣母洞等溶洞群藏于山间,钟乳石在灯光下宛如水晶宫殿;而北齐古长城遗址、宋代六郎庙等历史遗迹,又让每一块石头都成了“会说话的史书”。
“范仲淹曾在此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杨六郎的传说更是老一辈口耳相传的故事。” 景区讲解员李娟是前彰和墕村村民,经过培训后成为“村民导览员”的她,总能把历史讲得鲜活,“现在游客能穿铠甲、学射箭,在六郎庙前看情景剧,就像真的回到了宋代军营。”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有了温度。在黄河农耕馆,万件老农具、旧器物诉说着晋西北农耕文明;玻璃栈道上,游客脚下是百米深谷,眼前是黄河奔腾;彩虹滑道旁,孩子们的笑声与远处的黄河号子遥相呼应。2018年,由山西黄河六郎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近亿元,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覆盖,让这座曾藏于深闺的古寨,成了日均接待2000人的乡村旅游热点。
一景带一村一业
“以前守着黄河讨生活,现在在家门口当老板。”景区旁民宿老板老张笑着说。他家的窑洞民宿快改造完成了,墙上挂着杨六郎画像,炕上摆着山桃核手串,“改造完成后,游客来了住窑洞、吃黄河鱼宴,收入肯定比过去种地强多了。”
这是黄河奇石湾带动乡村发展的缩影。景区预计通过“1+5帮扶计划”,辐射周边5个自然村,改造100户农家院落成特色民宿,培训300余名村民当导览员、厨师、服务员。数据显示,按如此规划,景区投入运营后,周边村民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昔日贫困村成“黄河岸边的富裕村”便指日可待。
生态与产业的双赢更显珍贵。景区85%的绿化率让荒山变青山,200亩生态农场里,山桃、山杏、连翘既固土护岸,也能成为游客采摘的“香饽饽”。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更让这片土地成了“黄金枢纽”。“从这里出发,1.5小时到碛口古镇,2小时到老牛湾,我们串起了一条黄河旅游精品线。”景区负责人介绍,2024年试运营期间接待的15万人次游客中,30%是回头客,“很多家庭一来就住两三天,说这里能看景、能学文化,还能帮衬老乡。”
一步一景向未来
“明年春天来,漫山山桃花开,我们办山花节;冬天有冰瀑、雪地摩托,四季都有新玩法。”景区负责人指着蓝图,眼里满是期待。按照规划,黄河地质博物馆将在2026年开馆,游客能通过VR体验岩石风化;“夜游奇石湾”项目会让烽火台重现光影传奇;而晋陕黄河旅游联盟的联票优惠,将让更多人沿着黄河读懂中华文明。
来自太原的研学团队教师王丽已经提前“踩点”:“地质课能在野外上,历史课能在长城学,农耕课能下地种,这样的研学太有意义了。”她计划明年带学生来住窑洞、探溶洞,“让孩子们知道,乡村不只是泥巴路,还有这么多宝贝。”
黄河之畔,奇石不语,却见证着变迁。从千年古寨到乡村旅游新地标,黄河奇石湾的故事,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是景区与乡村的共荣,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资深驴友在游记中所写:“这里的每块石头都在说,乡村的未来,藏在山水里,更藏在创新里。”
黄河东流,古寨新生。在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旅游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续写着属于晋西北的新传奇。
来源:吕梁日报
责编:张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