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涉及隐私,当事人系化名,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
我这把年纪,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见过的世面不算少,但现在这旅游啊,真是越看越不是滋味。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如今这旅游哪是享受?分明是遭罪!
01
就拿导游来说吧。我小时候印象里,导游那都是有真本事的。往景点一站,说起历史掌故、名胜渊源,那是一套一套的,听得人心里亮堂。可现在呢?哪还有这样的导游?一个个五大三粗的,嗓门比谁都大,心思全不在介绍景致上,满脑子就想着怎么宰客。带你去的地方,不是玉器店就是土特产超市,你不买?他往那儿一站,眼神能把你剜透了。好些人怕惹麻烦,只好捏着鼻子买些没用的玩意儿,回来气得直骂娘。这哪是导游?分明是带刀的买卖人!
前阵子碰着老同事,他跟我叹苦经,说跟团去了趟云南。本来想着去看看雪山洱海,结果三天里有两天被拉去买银器。导游扯着嗓子喊 “老乡们这可是非遗手艺”,转头就把标价往高里翻了十倍。同团的一对老夫妻不买,被堵在店门口训了半个钟头,老太太当场就抹起了眼泪。你说这叫什么事?花钱买罪受!
02
倒是我有个老伙计,人家那才叫旅游。老两口退休后,买了辆越野车,一年倒有半年在外头晃荡。出发前三个月就开始做功课,打印的攻略能订成小册子。今天开到安徽的古村落,就找个农家院歇脚,跟当地老人打听哪儿有百年的老槐树;明天转到浙江的山坳里,寻着条溪水就支起小马扎,泡上壶龙井看半天云。他老伴总跟我夸:“老头子就是最好的导游,比那些扯着嗓子喊的强百倍。” 可这种福气,不是谁家都有的 —— 得有闲钱,有闲功夫,还得有那份静下心做功课的耐心。多数人哪有这条件?
现在的旅游,更像是赶潮。清明节去婺源看油菜花,挤得连脚都落不下;国庆节去丽江古城,放眼望去全是后脑勺;就连周庄的小桥流水,也被挤得像菜市场。我亲眼见着小年轻举着相机,想拍张没游人的桥洞,等了半个钟头,镜头里还是黑压压一片脑袋。好些人出发时欢天喜地,回来时累得像条狗,有的还一肚子火气。前楼的小张就跟我说,去张家界玩了五天,光排队就耗了两天,最后连天门洞都没看清,净看别人的后背了。
03
依我看,旅游就得是自然的东西。一块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一个漏着雨的破亭子,甚至是墙角一丛没人管的野草,都比那些新装修的假古董有味道。去年我回了趟老家,那村子还没开发,泥墙斑驳,石阶凹凸,村口的老槐树歪歪扭扭地长着。坐在树下听老乡扯家常,看孩子们在巷子里追跑,比在那些景区里看人头舒坦多了。
可现在呢?好好的古镇,非要刷上亮闪闪的油漆;破旧的寺庙,硬要改成金碧辉煌的样子。一装修,人就来了;人一来,铜臭味就跟着来了。卖的纪念品,十有八九是七浦路批来的假货;所谓的特色小吃,吃来吃去都是一个味儿,还贵得离谱。上次去个新开发的古镇,满街都是 “网红奶茶”“爆款猪蹄”,找来找去没见着半点当地人的生活气。我就纳了闷了,好好的地方,为啥非要改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商业街?
更让人窝火的是,好多地方一出名就变味。就像画画,没出名的时候,你能看出画家的真性情;等做了广告,上了电视,那画就只剩下商业气了。旅游也是这个理,没开发的时候,山是青山,水是绿水;等挂上 “5A 级景区” 的牌子,就成了圈钱的工具。我那老伙计说得对,真正的好地方,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等你在电视上看到广告,那地方早就没了原来的味道。
说到底,现在的旅游遭罪,根子还是在人心。太多人图省事,图热闹,跟着大流跑,结果把自己累得够呛。也有些人总想赚快钱,把好好的山水变成摇钱树。可旅游本该是啥?是慢下来,是静下心,是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我这辈子,去过不少地方,最后发现最舒服的,还是那些没被打扰的角落。或许是老家后山的一块空地,或许是村口那条没名字的小河,或许是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头老太。这些地方没有门票,没有导游,没有假货,只有最真实的生活。这不就是旅游该有的样子吗?
唉,说这些可能年轻人不爱听。但我这把年纪的人,见得多了,也看得透了。旅游要是没了文化,没了自然,没了那份闲心和用心,那真不如在家待着 —— 至少不用遭那份罪,受那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