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客想要的不止“泡温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现代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游览或者是单一体验,而是追求更具深度、参与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传统温泉旅游以泡汤为主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他们希望在享受温泉养生功效的同时,能有更多娱乐活动、文化体验和社交互动的场景。亲子家庭期待有适合孩子游玩的设施,年轻群体渴望刺激好玩的项目,而中老年人也希望有丰富且休闲的活动。温泉乐园化能够将温泉与各种游乐元素相结合,实现多业态的融合,这正好契合了现代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能一站式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需求,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图源:网络
(二)打破 “旺季挤爆、淡季冷清” 的怪圈
传统温泉旅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限制,淡旺季明显。淡旺季的明显差异不仅影响了温泉度假村的经济效益,也限制了其品牌的持续发展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通过温泉乐园化打造,增加室内外水乐园、无动力乐园等不受季节影响的游乐项目,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在非温泉传统旺季前往,从而延长经营周期,提高全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在竞争中玩出新花样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温泉资源的传统温泉景区,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温泉企业必须寻求创新发展之路,而温泉乐园化通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使温泉旅游产品更具特色和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选择,扩大客源,包括家庭游客、年轻游客、亲子团体等,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温泉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图源:广州花都木莲庄酒店官方
(四)技术神助攻,让温泉更好玩
近年来,游乐设施制造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不断进步,为温泉乐园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游乐设施方面,更安全、更刺激、更具创意的设备不断涌现,温泉水乐园一体化设计打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在设施建设上,能实现温泉区与乐园区的无缝衔接,如通过合理的管道设计,让温泉水可灵活供应到乐园的部分区域;信息化管理技术则能对温泉和乐园的整体运营进行精准调控,保障游客在一体化环境中的良好体验,让温泉与乐园的融合更加顺畅。
(一)空间联动:打破物理边界,构建沉浸式体验场
温泉乐园化项目,在空间规划上始终贯穿融合理念。摒弃传统泾渭分明的分区布局,转而采用泡池与乐园设施交错分布的设计逻辑。泡池集群可围绕乐园核心项目展开,如将多个主题温泉泡池嵌入无动力乐园的游乐动线中,游客在攀爬、滑行等活动间隙,能随时就近进入汤池休整;水上乐园的漂流河道可与温泉池群形成互通,夏季引入冷水供游客体验清凉冲刺,冬季则切换为温泉水打造暖汤,让游客在流动的温暖中感受双重乐趣。
此外,过渡空间的巧妙设计也至关重要。在温泉区与乐园区的衔接处,设置共享休息区、特色餐饮站等,既为游客提供缓冲地带,又强化温泉与乐园同属一个休闲场景的认知。例如,在无动力乐园的遮阳棚下设置小型温泉泡脚池,家长看护孩子时可同时享受足部滋养;水陆两栖项目的上下客点紧邻温泉补给池,让游客在刺激体验后能第一时间感受温暖。这种空间布局,彻底打破了温泉泡汤与乐园的物理隔阂。
(二)功能互补:以温泉为基,乐园为翼,实现体验闭环
温泉与乐园的功能互补,体现在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体验设计上。温泉的核心功能是疗愈与放松,乐园则主打活力与刺激,二者通过科学配比形成完整的休闲链条。白天可以乐园项目为主导,让游客在水陆两栖战车、彩虹滑梯等项目中释放活力,午后至傍晚转向温泉体验,用温暖的汤池舒缓肌肉、平复情绪;夜晚则结合温泉的静谧与乐园的夜景灯光,打造夜间温泉与游乐的复合场景,如在温泉池旁设置小型舞台,配合乐园的灯光秀上演特色表演。
功能互补还体现在全龄段适配上。针对儿童群体,设计迷你温泉戏水区、低龄无动力设施的组合,让孩子在家长陪同下既能玩水又能接触温泉;为年轻群体打造高空滑道、动感温泉池等联动项目,从滑道冲入温泉池的瞬间感受双重刺激;面向中老年游客,推出慢节奏水陆观光、养生温泉区的项目,在平缓的水陆游览后享受药浴温泉。这种基于不同客群需求的功能组合,让温泉与乐园共同构成覆盖全龄段的休闲体系。
(三)设施联动:技术赋能,让温泉与乐园无缝衔接
设施层面的技术联动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支撑。通过智能管道系统实现温泉水与乐园用水的灵活切换,水上乐园的储水设施可与温泉水源相连,根据季节和项目需求调节水温,冬季让水上滑梯的缓冲池保持38℃恒温,夏季则恢复常温;无动力乐园的部分设施采用温泉热能利用技术,如在攀爬架的扶手、座椅处嵌入温泉水循环管道,冬季时保持适宜温度,避免游客接触冰冷器械。
(一)春季“复苏”:温泉与乐园协同焕新
春季温泉乐园主打温泉养生、轻量游乐组合。此时温泉以舒缓春困为核心,推出花草浴等特色汤池,搭配轻食养生餐;乐园项目则以唤醒活力为目标,开放无动力乐园的户外区域,如攀爬网、秋千等,增设互动游戏,将线索藏于温泉池周边与乐园设施中,引导游客在泡与玩的过程中探索。同时,结合春季旅游特点,将温泉乐园与周边自然景观联动。
(二)夏季“清凉”:乐园主导,温泉护航
夏季高温时段,乐园项目成为吸引游客的主力,温泉则转变为配套。水上乐园全面开放,推出夜场狂欢活动,延长运营时间至深夜;无动力乐园增设遮阳棚与喷雾降温系统,让游客在阴凉环境中尽情玩耍。温泉区则推出低温温泉池(35- 37℃)、冰泉浴等特色项目,供游客在戏水后缓解燥热,同时在温泉休息区提供冰镇饮品、解暑甜品,强化清凉的体验感知。
针对夏季家庭客群集中的特点,设计亲子水上乐园与温泉戏水的组合产品,实现清凉与温暖的灵活切换。此外,结合夏季露营热潮,推出露营与乐园夜场套餐,露营地配备温泉淋浴设施,让游客在享受户外星空的同时,能随时洗去疲惫。
(三)秋季“丰收”:温泉与乐园均衡发力
秋季温泉区推出中药温泉、红酒温泉等泡池主题,搭配秋季时令养生餐;乐园项目则融入丰收元素,在无动力乐园设置秋季游戏,水陆两栖项目增加相关路线。打造日间乐园与傍晚温泉的双重体验模式,形成活力、休闲与放松的完美过渡。同时,针对秋季旅游的自驾需求特点,推出温泉乐园与周边景区项目的联动套餐,进一步扩大客群覆盖面。
(四)冬季“温暖”:温泉主导,乐园添趣
冬季是温泉区开放露天温泉池、溶洞温泉等特色区域,乐园项目则进行冬季适配改造,无动力设施加装防风保暖棚,水陆两栖车配备暖风系统,水上乐园部分区域成为温泉嬉水区,如将小型滑梯与温泉池相连,让游客在寒冷天气里也能享受水上乐趣。
推出温泉与冰雪乐园的跨界组合,在温泉周边设置滑雪圈、雪地香蕉船等简易冰雪项目,游客玩雪后可立刻进入温泉池取暖,形成冷刺激、暖舒缓的独特体验。针对冬季节日密集的特点,结合圣诞节、元旦等推出主题活动,用节日氛围提升游客参与度,确保冬季客流持续稳定。
(一)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丰富的游乐项目和多样化的体验内容游客不仅会留下来享受温泉,还会参与各种游乐活动、品尝美食、体验营地生活等,从而延长了停留时间,增加了过夜游客的数量,对于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温泉乐园化整合了多种旅游资源和业态,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玩选择,能够让游客在温泉乐园中花费更多的时间。游客在同一温泉项目内,既能享受温泉的养生、身心的放松,又能参与好玩的游乐项目,品尝特色美食,购买纪念品,还能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全方位满足了游客在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体验感。
(二)增加景区二次消费收入
二次消费项目的多样化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游客的消费金额,为景区开辟了多条盈利渠道。除了传统的温泉门票收入外,娱乐项目收费、餐饮消费、住宿收入、二次消费产品销售等成为新的增长点,提升了温泉乐园的整体经济效益。以江西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村为例,在乐园化改造后,景区整体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餐饮收入占比从原来的12%提升至28%,二次消费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从7%提升至18%,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图源:网络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独特的温泉乐园化模式和优质的服务体验,有助于塑造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口碑传播、媒体报道、网络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前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使温泉乐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温泉乐园化通过创新的业态融合和丰富的旅游体验,有助于显著提升温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首先,多元化的业态组合塑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将温泉从传统单一的养生标签,升级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品牌,使品牌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其次,通过打造特色项目和优质服务,能够强化品牌特色,加深游客印象,形成品牌记忆点。再者,游客在丰富的游玩体验后,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口碑传播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经历,扩大品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以江西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村为例,其乐园化改造后,凭借特色项目和优质服务,在各大旅游平台上的搜索量和好评度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增强,成为国内温泉旅游的知名品牌。
(四)促进区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温泉乐园作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促使温泉旅游从单一的资源依赖型向综合开发型转变,推动了温泉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能够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带动了建筑、游乐设施制造、文化创意、餐饮服务、住宿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泉乐园化成为旅游新潮流,因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打破季节性限制、提升竞争力且有技术支持。其玩法丰富,涵盖温泉与戏水乐园、无动力乐园等结合,还有多样消费及营地项目。温泉乐园化的深层意义,在于将温泉从一种资源转化为一种体验载体。当温泉水既能注入汤池,也能流入漂流河;当乐园设施既能搭配冰雪,也能适配暖汤,温泉旅游便突破了季节与场景的限制,重新定义了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