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家都是扎扎实实的“弗兰人”,辣椒炒肉是我们的魂,岳麓山、橘子洲是刻在DNA里的地标。说来我和武汉还挺有缘分。我大学室友就是武汉伢,天天跟我嘚瑟热干面多好吃、东湖多大;工作后第一次出差华中,目的地就是武汉。那次匆匆忙忙,只记得长江真宽,人讲话调子有点高,但那股子江湖气,挺对我胃口。结婚后总跟老婆念叨,武汉的过早有多丰富,江滩夜景有多靓,念叨了好几年,终于在今年,拖上爸妈、带上崽,一家老小浩浩荡荡杀过去了!
我们特意避开了五一,选了个不冷不热的舒服天,原本计划玩个五天,结果硬生生在武汉待足了7天!为啥?因为真的逛不够、吃不够、看不够啊!
一下高铁,我们就直奔黄鹤楼。站在楼顶,看长江浩浩荡荡,武汉长江大桥像条钢铁巨龙稳稳趴在上面,火车、汽车、轮船在眼前交错,那感觉,比课本里写的“孤帆远影碧空尽”震撼多了!我崽指着桥说:“爸爸,这个桥好扎实!” 没错,这“万里长江第一桥”,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 户部巷,人挤人,热闹是真热闹,但本地朋友悄悄拉我们去粮道街、大成路,那才是地道过早的江湖!热干面芝麻酱香得勾魂,三鲜豆皮金黄酥脆,蛋酒暖胃,烧麦油润,连吃三天不重样,我爸妈都感叹:“武汉人太会吃了,早上就能整一桌席!” 晚上一定要去江滩走走。汉口的老租界洋楼亮起灯,对岸武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江风一吹,游轮驶过,江面碎金摇晃,我老婆举着手机拍个不停,说这夜景比长沙湘江边多了几分大气磅礴 。
湖北省博物馆是必打卡的。曾侯乙编钟一摆出来,那种穿越千年的震撼,让人大气都不敢喘。越王勾践剑寒光闪闪,仿佛还在诉说着吴越争霸的烽烟。我崽盯着编钟模型不肯走,说想听它“唱歌” 。 东湖是真的大!我们租了自行车,沿着绿道慢悠悠骑,樱园的花期虽过了,但绿树成荫,湖光潋滟,比杭州西湖多了几分野趣和辽阔,爸妈边走边夸:“这地方养老舒服!” 还去了归元寺数罗汉,挺有意思; 古德寺的建筑混搭风让人大开眼界; 昙华林文艺小清新,适合年轻人逛逛拍拍。 武汉大学没赶上樱花,但走在古朴的校园里,感受那份书卷气和历史的沉淀,也很惬意。 楚河汉街现代时尚, 光谷步行街的异国风情街有点意思, 江汉路步行街的老建筑更耐看,像在翻阅一本活的近代史书 。
来武汉,吃绝对是重头戏!除了早餐的“神仙打架”,正餐也毫不含糊。清蒸武昌鱼鲜嫩得筷子一夹就碎,沾点豉油,原汁原味的鲜! 排骨藕汤用洪湖粉藕煨得粉糯拉丝,汤浓味鲜,一碗下去浑身舒坦,我妈连夸这藕比长沙菜市场的香。 油焖大虾上市了,虾子个头大,烧得入味,嘬手指的快乐谁吃谁知道。 莲藕排骨汤、藕夹、藕带 各种藕的吃法,让全家见识了“鱼米之乡”的底气。 豆皮当饭吃都香, 面窝酥脆, 糊米酒香甜暖糯,我崽最爱。 鸭脖子自然不能少,麻辣鲜香,啃得停不下来,买了好多袋当手信 。
在武汉待了7天,每天都是“日行两万步,嘴从没停过”。这座江城,既有大江大湖的豪迈气魄,又有市井街巷的烟火温情;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编钟、黄鹤楼、红楼),又涌动着现代的活力(光谷、长江灯光秀)。长江大桥的厚重,东湖绿道的清新,户部巷的喧嚣,黎黄陂路的静谧……各种味道、各种风格,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江湖”气质,跟长沙的“泼辣灵泛”完全不同,但同样魅力十足,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不过,回家的路上,我们一家子嚼着鸭脖,对这座刚爱上的城市,还真有三个小疑问一直盘旋在脑子里,想不太明白:
第一,为啥武汉偏偏被叫做“江城”? 中国有长江穿过的城市那么多,重庆、南京、上海都是,怎么就武汉把这个名号叫得最响亮、最深入骨髓?难道就因为武汉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还是有什么更深的讲究 ?
第二,黄鹤楼为啥这么能“扛”? 历史上它被烧毁、被雷劈、被战火摧毁,反反复复重建了好多次。古人干嘛非得执着地在蛇山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它?是这地方风水特别旺?还是这“江南名楼”的名头实在丢不起?这重建的韧劲背后,藏着武汉人什么样的精神头儿 ?
第三,武汉的早餐为啥能这么“卷”? 热干面、豆皮、面窝、糊汤粉、烧麦、蛋酒……种类多到眼花缭乱,而且样样都做得那么扎实、那么有特色。这种全民重视“过早”、把早饭吃出仪式感的风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码头文化需要体力?还是九省通衢融合了八方风味?这“早餐之都”的江湖地位,感觉比我们长沙米粉的“霸权”还要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