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团队踏上青石板路,来到泉州安溪蓬莱镇龙居村。这个被闽南丘陵环抱的村落,因一项传承数百年的手工艺闻名——“龙居面线”,一场非遗探秘之旅正式开启。
走进面线工坊:一缕银丝里的时光印记
雨后山雾未散,晾晒面线的竹架上沾着细碎水珠,枝桠在微凉的风里轻晃。走进龙居面线非遗工坊,湿润的空气便裹挟着麦香扑面而来。同学们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丽珍面对面,近距离感受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手工技艺背后的匠心与温度。
“好的温度和湿度决定了面线的品质。”龙居面线非遗技艺传承人胡丽珍解释道,“这几天逢台风期,阵雨不断,湿度已经高于制作面线的湿度了,这种条件下制作面线会干不了一直断裂。”龙居面线作为非遗物质文化,延续300年前制作工艺,手工面线以和面为起点,历经18道工序,耗时48-72小时不等才能制成。每一次揉搓拉,都是对非遗技术的体验。若是使用机器生产固然高效,但龙居面线柔韧爽滑、久煮不烂的品质秘方却是蕴藏在手工面线人在无数个深夜里练就的手工技艺之中,不可复制。
图为非遗龙居面线制作技艺流程图。张怡欣摄
聆听传承故事:一碗面线里的乡愁与担当
“在我们龙居村,面线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的纽带。”胡丽珍微笑着说。出生在面线世家的胡丽珍,早年也曾走出大山到城里工作,忙碌之中,她时常想念母亲做的那一碗碗新鲜爽口的面线。母亲湿滑路上的踉跄,成了胡丽珍回归乡土的契机。胡丽珍全身心投入到面线制作技艺的学习中,为了避免最传统的手工面线制作技艺最终只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她开始四处奔波,搜寻资料,终于在2019年,她完成了手工面线传统技艺的申遗工作。
2023年,胡丽珍和家人在深山中建起了一座安全卫士的面线生产工坊。村里无业的女人们走进了工坊,“我们自己研发了一条传送带,原来都是要用人力搬的,一串一串面地搬,现在只需在一方挂面便自己输送,一人在另一方收面,大大地节约了人力。为了减轻员工们的体力负担,胡丽珍不断创新,申请下了多项专利用于辅助面线生产。
图为非遗技艺工坊内场景。张怡欣摄
与此同时,胡丽珍向队员们表示,她也感悟时代变迁的脉搏,网络带来的多元化销售渠道,让面线告别了往昔靠两条腿走出山路的艰辛岁月。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胡丽珍搭起了一条从安溪到世界的便捷之路,手工面线翻越了千山万水,她更渴望面线的非遗技艺可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非遗技艺传承人胡丽珍向实践队介绍龙居面线文化IP。吴一虹摄
农旅融合新思考:让非遗技艺“活”在乡村振兴里
“龙居面线有故事、有味道,完全可以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听完胡丽珍的讲述,实践队队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作为此次“农旅焕新,育苗筑梦”的团队,他们此行不仅是学习,更希望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龙居村生态环境优美,而面线制作过程极具观赏性,适合开发“非遗体验游”项目。“可以加强宣传设计‘跟着传承人学做面线’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参与拉面、晾晒,再品尝自己做的面线,这样既能感受手艺的魅力,又能增加互动性。”
针对面线的销售渠道,队员们还提出了“非遗+文创”的方案:“可以设计带有龙居村风景、面线制作场景的包装,推出‘面线礼盒’,搭配闽南剪纸、手绘地图等文创产品,提升附加值。”
悠悠面线,缕缕乡愁。安溪手工面线非遗技艺传承人胡丽珍,凭着祖传的好手艺,让千丝万缕的面线承载了这份人间温情。一缕缕面线,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味蕾记忆,更连接起城乡;一双双挑着面线的肩膀,也毅然担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任。胡丽珍坚信,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通讯员: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