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中国经济网 吴菁/摄)
文旅的风吹到了婚姻登记点。自5月10日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施行以来,许多城市推出“旅游登记结婚”新业务,将婚姻登记点设在历史保护建筑、公园、音乐节现场等热门场所,为新人提供浪漫独特的登记体验。
曾经,结婚登记必须回到男女一方的户籍地办理,“穿越大半个中国去领证”是很多新人的无奈。如今,在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背景下,“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新人们可以在千年古树下领取婚书,在官窑景区身着汉服许下盟誓,抑或在偶像的歌声里约定终身……这些便捷、丰富又充满新意的登记体验,不仅让领证过程更具仪式感,也点燃了“甜蜜经济”的火花。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民政服务方式的革新,使单纯的公共服务升级为综合消费体验,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不少地方将结婚登记作为“流量入口”,延伸出涵盖婚拍、住宿、餐饮等环节的完整消费链,希望吸引更多有情人到辖区登记。例如,浙江千岛湖给予新人全年免门票福利,江苏苏州姑苏区打造“幸福经济”生态圈。
不过,“结婚登记+文旅”并非简单的场景叠加。浪漫仪式背后,婚姻的本质始终是承诺与责任。婚姻登记首先是一项法律义务,具有法律责任,不能因追求仪式感而淡化其严肃性。结婚登记进景区,是新生事物,对公共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好相关证件的异地审核?怎么提高登记效率与便利性?如何完善应急预案与管理措施?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在保障法律严肃性与满足情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如此,“旅游登记结婚”这种新模式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