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7岁的黄高连总爱沿着漓江边散步。“那是马尾鲴,以前少见得很,现在游回来了。”这位居住在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渔业居委的老渔民不再撒网,却总爱盯着水面的波纹出神。
在他视线里的漓江对岸,朝板山码头游客熙熙攘攘,纷纷乘着竹筏与20元人民币背景合影,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卷,正随波光轻轻荡漾。
漓江上,游船穿梭于青山绿水间。人民网 雷琦竣摄
看不见的“护江网”
在黄高连的记忆里,从前的漓江是另一番模样。
“祖祖辈辈漂在江上,没田没地,全靠水养活。”黄高连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渔民上岸”政策让他家分到44平方米的房子,但生计仍系于渔网。1993年,黄高连转行旅游业,在漓江上开起了游船,却目睹漓江伤痕累累:柴油竹筏突突作响,污水直接排入漓江,过度捕捞让鱼越捕越少,乱砍乱挖破坏两岸植被。
漓江之变,非一日之功。
“十四五”期间,桂林实施最严格保护制度,多方齐抓持续打响“漓江生态保卫战”。关停两岸采石场,捣毁非法采砂窝点,拆除漓江城市段洲岛鱼餐馆,流域划定禁养区,关停上千家养殖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王志铖亲历了这场硬仗:“弃置船体锈斑渗油、非法网箱养殖、‘黑筏’搅乱江面,这些‘乱象’和山水格格不入,更污染水体。”他指着清澈的江面回忆。
每日,这位守护漓江10多年的“老漓江人”,都会带着队员驾驶“二郎神号”执法艇沿江巡逻。“每天至少巡逻100多公里,从江面到两岸的山,都得盯紧。”王志铖说。
2022年以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全面推进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建设,对漓江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流域、全覆盖的保护与整治。
游客乘船观赏美景。人民网 雷琦竣摄
藏在水面之下的“护江网”,带来的蜕变镌刻在漓江上:沿江弃置船舶全数清理,网箱养鱼全部取缔,5000多张无序排筏经整治压缩至1210张合法电动筏。“现在再看,岸边的船都整整齐齐,和山水协调多了。”王志铖感慨。
无声的变革
一场“无声”的变革更在漓江上演。
“现在和客人细说‘九马画山’,不用扯嗓子吼,连唱山歌都比以前有劲!”去年夏天,朝板山码头筏工郑海波操作的竹筏装上电动机,他和漓江的故事从此静了下来。
“以前开燃油竹筏,马达声盖过说话声,一天下来满身油烟味,手都是麻的。”郑海波回忆起10余年来开燃油竹筏的真切感受,那时的他驾驶燃油竹筏突突作响,江面漂着的机油花盖住了鱼影。
筏工郑海波在操作竹筏。人民网 梁章晖摄
去年暑假完成“油改电”后,这位兴坪镇厄根底村的村民发现,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了:“有游客说,看不够这山水,数不完这白鹭,想把家安在江边。”
2024年,阳朔县推动1000艘漓江游览排筏“油改电”,绿色低碳旅游模式加速成型。
这“无声”背后是一场绿色的变革。阳朔县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金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竹筏全面“油改电”后,每公里成本从1.5元降至0.55元,能耗成本降低了63%。每年充换电量可达250万千瓦时,可减少碳排放2492.5吨。“对整个景区而言,每年节约油费大约1600万元,省下的油钱反哺江岸生态修复。”黄金峰说。
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即将乘坐竹筏欣赏漓江风光。人民网 雷琦竣摄
不仅如此,阳朔同步进行着跨江线路拆除,泊位岸电全覆盖,推动兴坪镇大河背村“绿电岛”“零碳村”的建设。
生态之变,让“喝着漓江水长大”的黄金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现在,鸟鸣声、水花声顺着风‘飘’进耳朵,游客能真正摸到山水的‘灵动’。”在黄金峰眼里,漓江的生灵最懂这份变迁:“没了汽油机的轰鸣与污染,江水清了,鱼虾多了,候鸟自然愿意来,这才是漓江该有的模样。”
在他看来,打造与山水同美的“世界范”景区,是漓江人对这一湾碧水青山的最好回馈。
岸上的新希望
漓江生态的脉动,直接牵动着沿岸村庄的生活。“现在连在村口卖水都能赚到钱!”尝到“旅游饭”甜头的黄高连感叹,这比吃“江里饭”来得轻松。
“我们渔民不仅上了岸,还在岸上扎了根。”黄高连掰着手指细数:做筏工的、开民宿的、做农家乐的、做摄影模特的……如今渔民们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改变的,是吃饭的方法。
渔民转型的背后,是阳朔县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搭建的“上岸通道”。“渔民水性好、懂江情,培训后当筏工、船员,收入比捕鱼时翻了几番。”黄金峰介绍,公司优先吸纳渔民到景区就业,还从营业额中提取10%作为生态补偿款,让沿江两岸的老百姓在家坐着也能赚钱。
游船停靠在码头旁。人民网 雷琦竣摄
筏工郑海波就是其中一员。“以前捕鱼时顿顿吃鱼,身上总有股腥味;现在隔三差五炖排骨,冰箱里塞满了肉。”他算起账来眼里放光,旺季时每月能挣七八千,比捕鱼时挣得多了。
如今40艘游船、1000多张电动排筏上的从业者,全是像郑海波这样的沿江村民,“半农半旅”的模式让他们既能照顾果树,又能赚到钱。
“这叫从捕鱼饭到旅游饭,到现在吃上生态饭!”黄金峰说,漓江人肩头的责任,就是守好绿水青山——为下一代留下更丰饶的旅游资源、更优良的生态环境,也给子孙后代攒下生生不息的生态红利。
漓江风光。人民网 雷琦竣摄
“十四五”以来,桂林市坚决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全方位构建保护机制,全领域提升生态功能,全覆盖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当前,桂林市正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把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为建设美丽广西、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漓江的故事,如今有了新讲法。郑海波创建的自媒体账号里,以桂林山水背景创作的短视频频频获赞。而黄高连的两个女儿也扎根景区,大女儿做起导游,二女儿忙着旅拍。黄高连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当年做梦都想不到,捕鱼人的后代,能守着青山绿水过上好日子。”(何宁、雷琦竣、朱晓玲、覃心、梁章晖、韦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