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入伏不补,秋冬受苦。” 三伏天里阳气浮越于外,内里脾胃反而最是虚寒脆弱。若此时贪凉躲懒,一味冷饮凉食,秋冬时节咳嗽气喘、手脚冰凉、胃痛腹泻的苦头,可是真真切切要自己咽下去的。真正的养生智慧,是顺应天时,该“热养”时绝不犹豫——用好这三样补阳健脾的时令恩物,舒坦度夏,为秋冬积蓄丰厚的健康本钱!
一、泥鳅:水中人参,祛湿补阳最当先
泥鳅,伏天里的“水中人参”,绝非虚名!它性味甘平,补中益气、祛湿通络的本事,在湿热的伏天简直如雪中送炭。
推荐食谱:红烧泥鳅炖豆腐——鲜浓暖润,伏天米饭杀手!
食材:鲜活泥鳅400克、韧豆腐1块、生姜1大块、大蒜几瓣、小葱2根、干辣椒(可选)、生抽2勺、老抽1勺、料酒2勺、糖少许、盐适量、热水、食用油。
1. 泥鳅倒入深盆,撒一大把盐,迅速盖盖。待其安静后,用盐反复搓洗表面黏液,清水冲净,沥干。剪去头或整条使用皆可。
2. 锅烧热倒稍多油,放入泥鳅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微焦。这一步去腥增香,炖煮不易散,是汤浓味美的灵魂!
3. 锅中留底油,下姜片、蒜瓣(拍松)、葱白段、干辣椒段(怕辣可省)煸炒出扑鼻香气。
4. 煎好的泥鳅回锅,淋入料酒烹香。加生抽、老抽、少许糖翻炒上色。倒入足量热水(一定要热!汤更浓白),没过泥鳅。
5. 汤汁煮沸后,放入切块的豆腐。再次烧开后转小火,盖盖慢炖15-20分钟,让豆腐饱吸鱼鲜酱香。待汤汁收浓,豆腐滚烫入味,尝下咸淡补少许盐。撒上翠绿葱花,即可热气腾腾上桌!
二、鸭肉:伏天清补王,滋阴健脾不上火
鸭肉,是伏天“清补”的头号选手!它性味甘、咸、微凉,生来就是平衡暑热燥气的良材。《随息居饮食谱》赞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伏天吃鸭,既能补益被暑热耗伤的津液和脾胃之气,又因其性凉而不助火,尤其适合虚不受补、容易“上火”的朋友。
推荐食谱:薏米莲子山药鸭肉汤——伏天祛湿健脾“神仙水”
食材:老鸭半只(或鸭腿2只)、薏米30克、芡实20克、莲子20克(去芯)、铁棍山药1根、胡萝卜1根、生姜几片、陈皮1小块(可选)、盐适量、料酒1勺。
1. 鸭块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大火煮沸焯烫2-3分钟。捞出用温水洗净浮沫,汤清味纯的关键在此!
2. 薏米、芡实、莲子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更易煮透出味。山药、胡萝卜去皮切滚刀块。
3. 处理好的鸭块、浸泡好的薏米芡实莲子、姜片、陈皮(提香增味)一同放入砂锅/深锅,加足量热水。大火烧开后撇净浮沫,转小火,盖盖慢炖1小时。
4. 1小时后,加入山药块、胡萝卜块。继续小火炖煮30-40分钟,直至所有食材软糯熟透。
5. 关火前5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无需多余调料,汤色澄澈微白,鸭香混合着谷物的甘醇与根茎的甜润,入口温润如玉,回甘绵长。一碗下肚,湿气烦恼尽消,脾胃顿感妥帖舒畅!
三、鲫鱼:平民温补圣品,健脾利水养胃气
鲫鱼,堪称“百姓餐桌上的温补明星”。《本草经疏》称其“主诸虚不足,温中下气”,性味甘平,微温,擅长入脾、胃、大肠经。其补脾开胃、利水除湿之功,对伏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轻度水肿尤为对症。蛋白质丰富易吸收,老人孩子都适合。
推荐食谱:鲫鱼豆腐汤——奶白鲜香,三伏养胃“神仙汤”
食材:鲜活鲫鱼1-2条(约500克)、嫩豆腐1盒、生姜几片、香葱2根、料酒1勺、白胡椒粉少许、盐适量、食用油、热水。
1. 鲫鱼处理干净(尤其腹内黑膜),彻底擦干水分。锅烧热倒油(可撒点盐防粘),放入鲫鱼,中火煎至两面金黄焦香。这一步是汤色奶白的关键魔法!
2. 鱼煎好后,立即沿锅边倒入足量滚烫的开水(务必是开水!)。水量一次加足,避免中途添水。大火猛煮,汤色瞬间转白如乳。
3. 加入姜片、淋入料酒。保持大火滚煮约10分钟,让蛋白质充分释放。转中火,放入切块的嫩豆腐。继续煮5-8分钟。
4. 待汤色浓白如脂,香气四溢时,加入适量盐、少许白胡椒粉调味。最后撒上翠绿葱花。一锅热气腾腾、鲜掉眉毛的奶白鲫鱼汤即成!鱼肉细嫩,豆腐滑润,汤头醇厚鲜美,温润滋养脾胃,暑热顿消。
7月20日入伏,赶紧把这三种好食材端上餐桌吧!把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养得健健壮壮。补足阳气,化去湿浊,安稳度过漫漫长夏,才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地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