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辟谣丢儿童手表女游客为法院干部,不管是谁都应合理使用公共资源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儿童手表事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记者注意到,网上不断有消息称,当事女游客卢女士是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的卢姓干部,所以当地才如此上心。
7月14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当事女游客并非该院干部卢某,卢某本人一直在深圳没有出门。“从照片看就完全不是一个人,希望帮我们澄清下。”(据7月14日纵览新闻)
这一谣言之所以传开,缘于公众对特权的警惕,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此前,据九派新闻报道,大同市城市管理局一工作人员称,求助者“打的是投诉电话”,并表示“人家就要求政府需要帮人家找”,正是这一信息,让很多网友开始怀疑失主“不是一般人”。
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东西弄丢了首先是自己的过失,自己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会求助是人之常情,但不会去投诉。而且,如果知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尤其是看到环卫工人要顶着高温翻垃圾,受这么大的罪,多少会感到于心不忍,可能也就放弃寻找了。似乎,只有用惯了特权,缺乏同理心的人,才会自己丢了东西投诉他人,让他人如此不惜代价地寻找。
然而,事实证明,卢女士的确不是法院干部,而且,就算她是别的干部,在正风肃纪持续高压的当下,想如此堂而皇之的“异地用权”,恐怕也有些异想天开。卢女士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游客,只是急于帮孩子找回手表,又不想耽误行程,听从他人建议打了12345求助。至于为什么城管局接受到的信息,从求助变成了投诉,从助人寻物到“必须要找”,是城市急于制造“美谈”,一时用力过猛,还是12345传达信息有误,分类处理不当,的确需要好好复盘捋一捋。
“12345”热线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有效解决了大量民生诉求。但近年来,其被滥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形式上的“100%满意率”“5日内办结”等指标,导致接线员和基层部门应接不暇。部分城市的热线转派机制存在缺陷,处理方式僵化,所有诉求一律按投诉处理,哪怕是无理要求也必须有回复,既拉低了办事效率,又加剧了基层负担,甚至助长了滥用公共资源的不良风气。
公共资源是所有人共有的,也是极其珍贵的,无论是谁都不应该滥用和浪费。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应该建立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就以寻找失物为例,对于救命药品、重要文件、证件等具有紧急性、不可替代性的物品,理应积极响应,全力寻找;但如果是因自身原因导致的普通物品遗失,可以提供相应的线索和条件,引导失主自行寻找,或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只要秉持了公平合法的原则,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近年来,多地对任性“驴友”违规探险实施有偿救援,就是很好的借鉴。城市管理同样需要这样的智慧,既保持为民服务的温度,又守住资源分配的理性。
大同这次讲故事“翻车”,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教训。该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以后遇到市民求助的事情还是会做”,这份担当值得肯定,但以后该怎么做,应该想清楚。及时响应民众诉求是好事,但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强化诉求精准分办,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比起让环卫工人为了某一个人的需求翻八吨垃圾,更能让人感受到城市文明底色的,是秩序井然的规范、以人为本的情怀,以及阳光普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