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往常以老年食客为主的“长者食堂”里,迎来了一批批“小辈食客”,如何让家门口的长者食堂,既满足老人的需求,又成为孩子们暑期的“乐园”呢?
宝山的各个长者食堂可谓是“各显神通”,主打的就是用自己的“特色手艺”留住这些祖孙们的“幸福感”。
阳光洒满宝山区罗店古镇的青石板路,睦邻中心的长者食堂飘起了熟悉的面香。暑假的食堂中,笑声里多了些清脆的童音——曾经专为银发族服务的食堂,正悄悄变身“三代同堂欢乐园”。
从“批量购买”到“祖孙同席”:食堂里的新生态
上午10点,古镇睦邻中心长者食堂内的早餐面点窗口挤满了人。有人甚至拿着一个巨大的箱子现身,一口气买走了六七十个不同种类的面点。窗口员工一边麻利地装袋一边笑:“这个还不算特别多的,有的一口气买走一百多两百多个。”
午餐时间一到,食堂更像在开一个温馨的“亲子派对”。一个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来的胖嘟嘟的小男孩引起了记者注意。被问到自己最喜欢的菜,小男孩激动地指着自己面前那碗热腾腾的小菜,“麻辣豆腐,我的最爱!”嘴里还没停下吃饭。“很好,我们经常到这里来吃,孙子特别喜欢,有很多小孩爱吃的菜,下午也可以在这边多坐一会。”谈及对这里的感受,小男孩的爷爷说道。
除了爷爷奶奶,当然也有父母带着孩子来的。一位妈妈感慨道:“到这里吃可以凉快一点,家里面就不用做了,太热了,天天烧的话太累了,这边方便又干净。最关键是暑假这里小孩很多,我们家孩子也有伴儿,吃完能在这儿玩一下午,我也能在这里和朋友们聊聊天。”
面团里的巧思:不止于“玩”的教育
12点孩子们用完午餐后,食堂的角落便热闹起来。面点师将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接着又端出一盘五颜六色的面胚。菠菜汁染的绿色、南瓜泥调的黄色还有紫薯泥做的紫色,都是用天然食物做的面团。亮相就被孩子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好,小朋友们,我们先去洗手,洗完手才能摸面团哦。”面点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直冲洗手池。
师傅示范过一遍之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动起了手,瞬间食堂便被欢声笑语填满了。
负责人跟记者说:“孩子们暑假来的话,吃完饭也不愿意离开,这里有自己的小伙伴嘛,所以我们工作人员就一起想出了这个招。孩子们揉面团时要学会分辨颜色,捏造型时也锻炼动手能力。”有位奶奶在旁边看到,笑着说:“比在家看手机强多了,还能学本事。”
从“吃饭地”到“社区枢纽”:长者食堂的衍生价值
食堂的桌子擦得锃亮,下午也很少空着。孩子们吃完午饭,还可以看看书、跟着老人学折纸、凑在一起拼拼图。这种“跨年龄互动”正是社区最需要的。罗店古镇居民多,年轻人白天上班,暑假带娃的重任落在老人肩上。“以前带孩子就是在家看电视、逛公园,现在食堂成了落脚点,老人有伴儿,孩子有乐子,我们上班也放心。”一位上班族妈妈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木窗照进食堂,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孩子举着自己做的面点炫耀,老人慢悠悠地收拾着桌子,嘴里说着“慢点吃”。这一幕里,长者食堂早已超越了“吃饭”的功能——它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纽带,是社区温情的具象化,更是城市里最动人的烟火气。
这个暑假,当卡通面点的甜香混着老人的谈笑声,大家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的社区服务,从来不是划定一个框框,而是像这食堂里的面团一样,能随着需求慢慢塑形,最终揉进每个人的生活里,令生活充满滋味……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