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百年来,荔枝成为岭南经典文化符号,为岭南乃至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荔”量。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广东荔枝的全球口碑》专题报道,深入探寻荔枝如何借助不同载体跨越时空、出海传播,满足世界对东方、对中国的好奇与想象,又怎样在当下“甜”出新高度。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一座广绣屏风中,各种姿态的鸟儿嬉戏于荔枝树之间。这座源自清代的外销品,曾漂洋过海抵达英国,后被广州收藏家王恒花费二十余万元竞买回来。
“当时航海之路动辄耗时数月,外国人想把荔枝鲜果带回家并不现实,所以买下了荔枝绣品作为珍藏。”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说起背后的渊源。
时值荔枝季,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博物馆、广绣传承人工作室看到,荔枝元素被应用于广绣之中,经年累月的积淀下,不仅针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还成为外事赠礼,广受国际友人热捧,再次印证了荔枝作为岭南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
佛山顺德一家工艺品公司生产的广绣大披肩《荔枝牡丹》,曾出口至遥远的西班牙,买家无不赞叹于广绣针法对荔枝果皮肌理的绝美呈现。公司总经理郑茵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我们希望把这种岭南佳果介绍给更多海外消费者,推动带有更多广东元素的产品走向世界。”
出口至西班牙的广绣大披肩《荔枝牡丹》。受访者供图
用针法为荔枝“保鲜”
屏心以黑缎为地,以五色丝线绣制孔雀、长尾雉、鹦鹉、喜鹊、仙鹤等祥禽,鸟儿嬉戏于荔枝树之间。
这座广绣黑缎绣花鸟图酸枝雕竹纹貔貅座插屏出自清代,是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收藏家王恒捐赠。
屏风上的荔枝树。南都记者 韦娟明 摄
王恒向南都记者回忆,这座插屏大约是八九年前委托朋友从英国竞买回来的,“这种大型的屏风比较稀有,它原是一个英国家庭的藏品,当时我朋友知道对方要出售这个屏风,双方谈好价格后,卖家又后悔了”。尽管拍卖价高于原来的价格,王恒还是难以割爱,花了20多万元人民币买下来,并空运回广州。
“18、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艺术品兴趣浓厚,虽然当地也有刺绣,但不如广绣这般精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还有一幅出自清代的广绣百鸟图挂饰,同样系王恒捐赠。
在广绣百鸟图挂饰中,鸟儿栖息在荔枝树上。受访者供图
这件广绣作品构图饱满,针工严谨,针法多样。色彩清秀淡雅,色系过渡相对柔和。整体图案表现出自然界的繁荣祥和,鸟儿栖息在荔枝树和鲜花之间,非常热闹,既刻画了自然界生物的和谐生活,也有对幸福生活充满期盼的含义。
“这幅作品是一位收藏家从美国竞买回来的,又转手卖给了我。”王恒以前认为广绣作品都是大红大绿的,但这件广绣百鸟图挂饰颠覆了他的看法,“花鸟的刺绣非常逼真生动,特别是鸟雀的羽毛针工非常精细”。
谭展鹏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他和母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创作出众多荔枝广绣作品,包括《荔香浓》《挂绿蝉鸣》《吉荔图》等,用艺术将荔枝带向全世界。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了上述两幅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以前形容广绣的色彩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威彩、淡彩,其中威彩的颜色非常强烈。时间久了褪色后,呈现出奶茶色,当中的荔枝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分辨出来。”
数百年前,外国人漂洋过海来到广州这个通商口岸。“他们很向往这里的生活,也希望把这里的东西带回去给家人看看。荔枝作为本地特产,当时较为小众,而航海之路动辄耗时几个月或者几年,将鲜果带回家并不现实,所以他们便买下了荔枝绣品。”谭展鹏说,荔枝成为了广东的一种文化符号,被应用到衣服、披肩、屏风等之中,被传播到海外。
广州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黑红漆描金人物纹披肩盒。受访者供图
2022年,广州市博物馆曾展出一件清代的黑红漆描金人物纹披肩盒。副馆长朱晓秋告诉南都记者,盒盖面正中为红漆描金海棠形开光庭院人物纹,背底正中绘有人物花卉纹,并有椭圆形开光,买家购买后可根据自身需要绘画纹章或商标。花形开光外绘16个圆形小开光,绘有牡丹、莲花、荔枝等花果。
朱晓秋说起,在西班牙的剧院、酒馆、街头,总少不了弗拉门戈舞者身披“马尼拉大披肩”,舞步生风。“马尼拉大披肩”是西班牙女性钟爱的服饰之一,也是西班牙国粹、世界级非遗弗拉门戈舞蹈的传统特色之一,上面精美的刺绣正是源自广绣。
“这个披肩盒,正是外商定制用于收纳展示马尼拉大披肩的包装套盒,其设计融合中西,展现了广州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朱晓秋说道。
外事赠礼惊艳世界
实际上,广绣的海外渊源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
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介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她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
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了英国,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广绣的发展,使广绣名扬海外。
广绣上的荔枝元素虽然有迹可循,但早期并未得到大规模应用,用谭展鹏的话来说,原因是它太难绣了,“很难生动地还原”。
南都记者在谭展鹏的工作室看到,如今的荔枝刺绣与清朝外销品中的样式截然不同。
“以前,绣工模仿国画进行创作,实际上画画与刺绣的辛苦程度为1:1000,刺绣更是一笔千针,从浓到淡,从密到疏……如果付出这么多心血只是为了模仿国画,那为何不直接买国画?”谭展鹏认为,广绣要有自己的本体语言,“即刺绣本身的技法和表现方式,要抓住这四个字拼命下功夫”。
他说,一幅成功的荔枝绣品,必须做到连果农都承认其是荔枝,“如果逢人都要解释这是荔枝,那说明还不够像”。
《红荔鹦鹉》。南都记者 韦娟明 摄
他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一幅由母亲陈少芳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广绣作品《红荔鹦鹉》,一只鹦鹉立于荔枝树枝头,荔枝颗颗饱满,果皮纹路清晰。“当中运用了流传千年的技法——留水路,保留了荔枝皮的质感,还采用了国画的高染法,使荔枝变得立体起来,这是巨大的突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荔枝刺绣还融入了反光、背光、高光等技法,明暗交接、虚实结合,不仅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果实看起来也更加鲜活了,甚至还有裸眼3D的效果。
谭展鹏的作品。南都记者 韦娟明 摄
“我信奉的原则是‘做一米宽、一万米深’,不断探索荔枝的绣法,争取在这个行业里做到最好,研究得更加超前,为广绣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谭展鹏说道。
为何执着于绣荔枝?他说,荔枝本身有“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的寓意,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拥有独特的魅力。
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敬文向南都记者提起,日本北海道博物馆有一幅名为《岭南红荔》的广绣作品。
日本北海道博物馆中的广绣作品《岭南红荔》。受访者供图
这幅作品的右下角摆着一块小牌子介绍了它的来源:2006年4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赠送。据此,日本的游客对广绣有了更多的认识。
张敬文从业多年,他表示,早在2003年,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就希望推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礼品,荔枝与红棉成为重点开发题材。“比如,2004年,许炽光、梁桂开等大师创作的经典作品《红荔白鹅》,改良了荔枝绣法,使其更生动,也推动荔枝成为广绣热门题材。”
在他看来,荔枝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且粤语中“荔枝”谐音“励志”,象征积极意义,“无论是作为外事赠礼或是个人心意,都是很好的选择”。
“岭南特产”产业化出海
谭展鹏的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张11年前的报纸照片,与2014中国广州(新塘)国际牛仔文化节有关。
彼时,一件压轴出场的女式牛仔裤,拍出100万元的全场最高价。这件牛仔裤由陈少芳亲自带头操刀,运用独创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一针一线绣画出代表广东增城的挂绿荔枝。
据报道,时任珠江投资项目计划运营管理师苏健仪,拍下了这件“荔枝牛仔裤”,“无论是工艺还是设计都是最顶级的!100万元非常值得!”苏健仪希望通过此举支持新塘牛仔产业的发展,“更希望新塘牛仔品牌能走向世界,拥有国际地位”。
“上世纪60年代之前,广绣几乎都是作为商品交易,之后变成了交流互赠的礼物,到上世纪80年代,刺绣被印刷取代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生意了。”谭展鹏告诉南都记者,近年来,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广绣回归到服装等产品中去。
例如这件拍卖价为100万元的“荔枝牛仔裤”,为了让国际展会中的外国人更容易接受,当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施华洛世奇水晶。最终十几名绣工耗时约两个月才完成,“因为牛仔裤是有弹性的,所以连针法都要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佛山市顺德区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广绣大披肩,销往世界各地。公司总经理郑茵告诉南都记者,带有广绣元素的马尼拉大披肩,一贯以花鸟图为主。荔枝虽然并非外销西班牙的广绣大披肩的常用题材,但由于西班牙市场对广绣大披肩的需求由来已久,“因此在上千花鸟题材披肩款式中,偶尔出现水果,会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广绣作品《荔枝牡丹》。受访者供图
这家公司的广绣作品《荔枝牡丹》于2006年6月完成设计,2007年9月完成第一张样板的制作。
郑茵回忆,最开始被设计进入大披肩的水果是葡萄和石榴,后来融入了草莓和桑葚等元素。“而这一次,设计师大胆尝试把一百颗相当于实物大小的荔枝融入到广绣大披肩里,希望把这种岭南佳果介绍给更多海外消费者认识。”
她还记得,产品推出市场后,买家无不赞叹于广绣针法尤其是“留水路”对荔枝果皮肌理的绝美呈现,再加上双面线绣工艺,这款精品级的广绣大披肩获得了西班牙客户的认可。
郑茵向南都记者表示,公司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广绣)保护单位,希望携带着更多广东元素的产品能够走向世界。
广绣摆件《岭南红荔》。受访者供图
张敬文则向南都记者提起,“我们公司和广州的日资公司有业务往来,他们的日本员工在回国之前便会来我们这里选购广绣挂件、摆件。我记得之前就有两位日本友人,因为喜欢广绣工艺,购买了一些工艺品,其中包括带有荔枝图案的”。
他希望,搭载着荔枝图案的摆件能够跨越山海,提升广绣在国际上的认知度,持续推动非遗文化出海。
《广东荔枝的全球口碑》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周敏萱
上一篇:原创 日本抹茶短缺,贵州小城能否成为下一个“宇治”?
下一篇:蓝色牧场里的普惠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