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炒上海青,我犯了个老毛病 —— 焯水后直接扔进锅里炒,结果端上桌一看,菜叶子软塌塌的,颜色也发乌,吃着还有点土腥味。老公扒拉两口就说:“你这菜是不是没处理好?上次楼下张阿姨炒的,又脆又绿。”
我这才想起,张阿姨上次确实提过焯水后的小窍门,当时没往心里去。第二天特意去请教,她拉着我在厨房演示:“你看啊,水烧开了扔青菜,等水再滚起来,菜叶子变色了就赶紧捞。” 她一边说一边用漏勺把菜捞出来,直接倒进旁边一碗凉水里,“哗啦” 一声,水里冒起小泡泡,“就得这么激一下,你试试。”
回家我就照着试了。同样的上海青,焯水后过了凉水,捞出来控控水再炒,果然不一样 —— 叶子梗脆生生的,颜色亮得像刚从地里摘的,吃着也清爽,土腥味少了大半。这时候我才琢磨,这过凉水和不过凉水,差别还真不小。
后来我又试了几种菜,慢慢摸出点门道。像菠菜这种带点涩味的,焯水时加点盐,捞出来过遍凉水,涩味能去不少。你知道不,菠菜里有草酸,焯水能去掉一大部分,再过凉水,草酸残留更少,吃着对肠胃也友好。我试过一次没再过凉水的,炒出来吃着有点扎嗓子,后来再也不敢偷懒了。
但也不是所有菜都得这么来。上次炒茼蒿,我学张阿姨的法子过了凉水,结果炒出来软趴趴的,一点嚼劲都没有。打电话问她,她在那头笑:“傻孩子,茼蒿叶子嫩啊,经不起凉水激,焯完水直接控干就炒,才够鲜。”
这才明白,过不过凉水,得看菜的脾气。像西兰花、菜花这种梗比较粗的,焯水后过凉水,能让口感更脆,嚼着带劲;要是那种叶子薄、纤维细的,比如油麦菜、生菜,过了凉水反而容易塌,炒出来没精神。
再往深了说,营养这事也跟这步有关。你想啊,青菜里的维生素 C、叶绿素这些,怕热又怕煮太久。焯水时间得短,水开了放进去,几十秒就捞,这时候过凉水,能快速止住加热,相当于给营养 “锁个鲜”。但要是菜本身很嫩,过凉水的时间太长,反而会让一些水溶性的营养跑到水里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还试过一次 “偷懒法”,焯水后直接把菜摊在盘子里晾凉,没再过凉水。结果呢,菜放凉的过程中,颜色慢慢变深,炒的时候也更容易出水,吃着水汪汪的,没那么香。看来这凉水不光是调口感,还真有点 “保鲜” 的意思。
现在我做饭,焯青菜前都会先想想:这菜嫩不嫩?梗粗不粗?心里有个数,再决定过不过凉水。有时候还会跟家人念叨:“你看这菜,就得这么处理,多吃两口,维生素都给你留住了。” 他们总笑我成了 “家庭营养师”,其实啊,不过是多试了几次,踩了几个坑罢了。
做饭这事儿,哪有那么多死规矩,还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你要是也常炒青菜,不妨也试试两种方法,看看自家菜锅炒出来,哪种更对胃口。毕竟做菜嘛,自己吃得香,家人吃得开心,比啥都重要。
看完这些,要是觉得有点用,就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说不定下次又能聊点厨房里的小窍门,祝你顿顿吃得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