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说起红酒,大部分国人还只知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现在说起红酒,10 个人里有 8 个都听过“奔富(Penfolds)”。
在超市货架它有一席之地,在拍卖行它也能拍出天价。
它是怎么做到的?它到底贵得有没有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来自澳洲的葡萄酒巨头:奔富的前世今生。
01从医生夫妻的“药酒”起家
时间倒回 1844 年。英国医生克里斯托弗・奔富(Christopher Penfold)移民到澳洲,他出于研究葡萄酒药用价值的目的,将法国南部的部分葡萄藤带到南澳的阿德莱德(Adelaide)。
1845 年,他和妻子玛丽在阿德莱德的玛格尔(Magill)种下葡萄树苗,并建造了小石屋,命名为 “Grange”,这就是日后奔富最著名的葡萄酒葛兰许(Grange)的由来。
1880 年,克里斯托弗去世,妻子玛丽接管酒庄。在她的细心经营下,酒庄规模不断扩大。到 1881 年,酒庄存贮了近 50 万升的葡萄酒,占当时整个南澳葡萄酒存储量的 1/3,葡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 120 英亩,成为南澳大利亚第一大庄园,“奔富” 也成为澳洲家喻户晓的名字。
💡 小知识:早期奔富的酒,主打的是“医学保健功能”而非味道。
02葛兰许的诞生:一个天才被“炒鱿鱼”的故事
上世纪 50 年代,奔富酿酒师麦克斯·舒伯特(Max Schubert)受奔富酒庄委派前往欧洲考察,在波尔多品鉴了陈年 40-50 年的干型红葡萄酒后,被其复杂结构和陈年潜力震撼。他决心是酿造一款 “能在瓶中陈化数十年” 的顶级澳洲红酒。
回到澳洲后,麦克斯结合波尔多传统工艺与美国橡木桶陈酿技术,于 1951 年酿制出首款实验性酒款。最初的酒款被命名为 “Grange Hermitage”。
结果,公司高层一口否决,认为此酒 “过度萃取”“缺乏优雅”,并下令停产。
但麦克斯没服气,偷偷连酿 3 年,董事会再次品鉴经过瓶陈的 1951 和 1955 年份酒,终于承认其潜力,恢复生产。1962 年,1955 年份 Grange Hermitage 在皇家悉尼葡萄酒展上获得金奖,开启了其传奇篇章。
1989 年后,酒款正式更名为 “Grange”,酒标也相应调整。如今的葛兰许,每一瓶都是拍卖场上的宠儿,价格高达数千甚至上万。
03Bin 系列:奔富聪明的品牌营销
喝过奔富的肯定对其 Bin 编号不陌生。
这些 Bin 编号最早是酒窖编号,后来却变成了品牌标识。
编号一出,立马就有“辨识度 + 高级感”。
奔富的打法很聪明——全价格段覆盖,任何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奔富”。
你要送礼?有面子的 Bin 389、Bin 407。
你要收藏?上万一瓶的 Grange。
你只想浅尝?Bin 8、Bin 2 满足你。
04那到底是“品牌溢价”,还是“酒质过硬”?
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或者说,两者皆有。
“品牌”:
▷ 入门款(Bin 2、Bin 8)品质一般,略甜,趋同。
▷ 假酒横行,太多贴牌“Penfolds”。
▷ 被中国市场“神化”,有些人喝的是名气而非味道。
“实力”:
▷ Grange 获得多次帕克 100 分满分评价。
▷ Bin 389 被称为“小 Grange”,是无数酒评人的口粮酒。
▷ 奔富近年布局美国加州、宁夏贺兰山,国际化野心明显。
05如果不喝奔富,还有哪些澳洲酒可选?
以下这些酒庄,是“奔富之外”的澳洲酒惊喜之选:
写在最后:
奔富从一款“药酒”走到全球知名品牌,用了 180 年时间。
是品牌造就了它的销量,
也是品质撑起了它的价格。
你可以不喝,但你不能不了解它。
你可以质疑它的定位,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