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朱娟 张劭辉 文 洪昊旸 摄影】一座山,如何带火一座城?老君山的蜕变给出了答案。
曾经,这里是负债累累的“无A景区”,年收入不足30万元;如今,它已成为现象级旅游目的地,年客流量突破537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2亿元,不仅成为新文旅时代的逆袭样本,还带火了洛阳栾川这座小城。
老君山的蜕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创新逻辑?面对未来,又将如何持续破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洛阳老君山,探寻传统景区转型的破圈密码。
从无A到五A
夏日的栾川,群山披翠,凉风送爽。走进老君山景区,蜿蜒的山道上游人如织——有人拾级而上,向着金顶进发;有人倚栏小憩,欣赏云海风光。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了。”来自山东的李女士笑着对记者说。她是一名教师,去年冬天被老君山的绝美雪景吸引来过一次,今年暑假刚至,便又迫不及待带着家人再来。“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值得再来一次。”
顺着她的视线望去,金顶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句网络爆红的“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说的正是此处。如今,这里已成为老君山最鲜明的标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
然而,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老君山,还只是一个年收入不足30万元、负债累累的国有林场,也是一个“无A景区”。
河南省老君山文旅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植森
转机出现在2007年。那一年,栾川县提出“工业反哺旅游”,年逾花甲的杨植森临危受命,接下了老君山景区深度开发的重担。“我是农民出身,当过村支书,办过厂开过矿,但对旅游完全不懂。”回忆当初,杨植森形容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杨植森自掏腰包,拿出6300多万元帮助老君山还了债务,并重新安置职工上岗。
紧接着,他带领团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开发——聘请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团队,编制《老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一揽子规划方案;建设4条索道、4条悬空旅游栈道;打造老子文化苑、金顶建筑群等一系列文化景观,构筑了“一轴两翼七大游览区”的格局。
短短几年,老君山脱胎换骨:2008年晋升国家4A级景区,2012年跻身5A级,并纳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君山整体资源非常不错,但早期基础设施不太完善。”河南省老君山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周向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2009年就加入老君山的资深管理者,他见证了老君山的发展蜕变。
在周向毅看来,老君山开发初期,栾川县政府就将其定位为旅游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景区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和完善,为景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长达18年的开发建设,老君山累计投入超20亿元,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老君山。
如何炼成顶流?
不过,建好景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藏在深闺的美景走向大众,才是真正的考验。
“我们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杨植森向记者坦言。最初,景区从外部连续聘请了三名职业经理人,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他们更看重短期业绩,反而忽略了景区的长远发展。”
痛定思痛后,杨植森做了一个关键决定:从内部选拔一批思维敏捷、执行力强的年轻人,组建新团队,并在实践中建立起“高层决策、业务细化、区域管理、责任到人”的独特管理模式。这个决定,成为撬动老君山发展的关键支点。
“我们整个营销团队100%本土化,有一二十个大区经理,而且非常稳定。”周向毅告诉记者,这支队伍主要分布在河南周边省份及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主要通过与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以团队游带动散客市场,这也是景区客源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全国铺开渠道建设的同时,老君山着力打造品牌活动矩阵。一方面,深耕景区资源,让每个季节每个节日都有新玩法,比如,春天“仙山花海节”、夏天“观海避暑节”、秋天“仙山秋趣节”、冬天“冰雪雾凇节”;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推出“一元午餐”“十年欠条”等暖心举措,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
如果说品牌建设是老君山发展的根基,那么新媒体营销则成为其“破圈”的关键跳板。2019年,短视频爆发之际,景区抢抓风口率先布局内容营销。
“我们从最初就不是简单的风景展示,而是通过植入场景或故事化表达打动人心。”周向毅介绍道,比如“环卫工变身蜘蛛侠”这样的内容,通过展现工作人员变身“蜘蛛侠”峭壁捡垃圾的故事,既传递环保理念,又塑造景区温度。
此外,老君山还创新提出“全体员工都是景区宣传员”理念,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员工创建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账号宣传景区。比如,年度完成60条短视频奖励1500元;单条播放量达10万增加奖励100元,超百万则基础奖1000元,每增百万再奖1000元,单条封顶1万元。
“老君山每年都有3000万元的固定营销投入,如果加上各类活动费用,则在4500万—5000万元。”杨植森告诉记者,即使在景区年收入不高的年份,这笔投入也始终不变。
持续的大手笔投入和营销创新,终于在2020年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那年冬季,一场大雪让老君山迎来高光时刻,雪后的10天里,老君山美景六登央视,抖音定位在“老君山风景名胜区”的视频曝光量达5亿,让景区一跃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顶流旅游目的地。
此后,老君山的热度一直延续,截至目前,抖音平台老君山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已达183.4亿,超过华山、长白山、庐山等旅游名山。
景区游客接待量和综合收入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客流从2018年的76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超537万人次;综合收入从2018年的1.35亿元增至2024年的超12亿元。得益于老君山的引流赋能,2024年栾川县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9.15亿元。
未来的路如何走?
在登山途中,记者注意到,不时有工人将沉重的木料一步步扛上陡峭的山路,还有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山谷间回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老君山正进行一场基础设施大改造。而这背后则是老君山应对“瓶颈期”的主动突围。
去年8月,一则股权转让消息让这座5A级景区成为焦点。创始人杨植森将持有的河南老君山文化旅游集团60%股权,转让给栾川县属国有企业洛阳伏牛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这是我自愿的,也是我的心愿。”谈起这次股权转让,杨植森语气平静。股权变更后,老君山形成了“国资民营”新模式,但管理模式、团队及经营策略都保持不变。“县里信任我,让我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继续管理景区,我也接受了这个委托。”杨植森说。
“去年老君山收入12个多亿,今年我定的目标是10亿+。”谈及老君山未来发展,杨植森坦言景区正面临发展瓶颈期。“比如,去年国庆期间,老君山单日游客量突破4万人次,已经达到了接待极限。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发展规律,都会经历高潮、平稳和衰落期,关键是如何度过瓶颈期,熬过衰败期。”
如何破局?他的答案很明确:保住品牌,保证安全。
栈道在拓宽,观景台在加固,新的服务设施陆续落地。“景区5月份开始改造,7月份游客就能看到道路拓宽、基础设施升级,整个老君山又是一个新的面貌。”杨植森说。
除了基础设施提升,还有服务品质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我们的目标是走在全国数字化景区建设前列。”杨植森表示,在旅游行业快速更新的当下,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创新。“老君山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日新月异。”
安全底线同样重要。采访当天,记者见到杨植森时,他刚从应急通道施工现场回来。“以前遇到雷电天气,索道停运后游客只能等待。现在将应急通道拓宽,就能用车辆及时转运游客了。”他说。
夕阳西下,工人们仍在忙碌,木料的清香混合着山间的雾气,飘散在栈道上。老君山的改变,正一点点融入每一块新铺的木板、每一处升级的系统里。
这座山的未来会怎样?或许答案就在这些扎实的“守”与“变”之中。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