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热浪滚滚,湿热之气弥漫,此时人体阳气外浮于表,脾胃功能相对薄弱。顺应自然规律,做好养生保健,才能安然度夏。其核心在于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养心安神,从饮食、运动、作息等多方面进行调理。
饮食:清淡祛湿,滋养脾胃
饮食上秉持清淡原则,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以减轻脾胃负担。多食用清热祛湿食材,如绿豆,可煮成绿豆汤,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薏米与红豆搭配煮粥,健脾祛湿效果显著;冬瓜富含水分,无论是煲汤还是清炒,都能利尿消肿;苦瓜虽苦,却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凉拌或清炒皆可,但脾胃虚寒者需慎食。此外,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 的说法,黄鳝性温味甘,此时食用能补中益气、强健筋骨,还可预防腹泻,保护心血管。同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少吃生冷食物,避免肠道疾病发生。饮水以白开水、淡茶水为宜,少喝含糖饮料和冷饮,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运动:动静结合,适度为宜
小暑运动要遵循“少动多静”。清晨或傍晚温度稍低时,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散步时步伐舒缓,微微出汗即可,能促进胃肠蠕动;练习太极拳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可调节身心;八段锦舒展的动作有助于调理脏腑;瑜伽的体式练习则能放松身心、增强柔韧性。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大汗淋漓耗损阳气和津液。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且不要立刻冲冷水澡或直吹空调,以免寒邪入侵。
作息:规律睡眠,劳逸结合
夏季昼长夜短,作息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最晚不超过23 点入睡,早上5 - 6 点左右起床,利于阳气舒展。午间适当小憩20 - 30 分钟,可缓解疲劳、补充精力。打造安静、凉爽、通风的睡眠环境,空调温度保持在26℃- 28℃ ,选择透气舒适的床上用品。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饮水,可通过温水泡脚、听轻柔音乐来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防暑:科学防护,谨防中暑
小暑高温,需做好防暑措施。上午10 点至下午4 点阳光最强、气温最高,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浅色透气衣物。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合理使用空调降温,但不宜将温度调得过低,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若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等中暑症状,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降温,并及时补充水分,症状严重时及时就医。
情志:调节情绪,养心安神
炎热天气易让人烦躁不安,而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夏季心火旺,情绪波动大,更要注重情绪调节。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书籍、练习书法等方式放松身心;培养钓鱼、摄影等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生活,增进感情;每天进行深呼吸、静坐冥想等练习,平静思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心火过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