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最早煮茶的人是伊尹。“伊公羹”,出自《茶经·四之器》篇中,是铸造在煮茶用的风炉的三个通风的小窗,“上并古文书六字‘伊公羹、陆氏茶’也。”
尹公,是辅佐商朝五代帝王的伊尹,位居中国第一良相,尹公在中国历史上倍受文人志士敬仰、推崇。伊尹是有莘氏在桑树林拾到的弃儿,后由厨子抚养长大。伊尹从小熟悉烹饪之事且别有解悟,曾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和谐为最高原则。伊尹烹煮粥羹包括烹煮茶粥羹也很有名气。
中国人最早药用或饮用茶,是采用煮茶法。尹公用鲜叶煮粥羹的饮法有些类似于今天煮菜羹的方法,将新鲜茶叶采摘后切碎,投放到沸水中煮并加佐料。发展到了唐代,更有加入茱萸、薄荷、橘皮,盐、姜、葱、香叶等佐料和调味品,或以茶米煎煮时,加入佐料和调味品,称作“茗粥”。
三国魏人张揖《广雅》说: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晋郭璞为《尔雅》中的 “槚,苦茶” 作注: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中说: “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现代考古发现,最古老的茶叶植物标本,出土于汉景帝(公元前156年一前141年)阳陵,出土时,是与很多粮食遗物混杂在一起,也佐证煮茶在早先是煮茶羹粥。
本文来源:《茶之最》,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